1992年盛夏,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毕竟市朝阳区红领巾公园西侧的一片幽林之中伴着小桥流水人家,见到一位中年男子正顶烈日在对景作画。此后,怀着对绘画艺术的共同追求,使我们交往甚密并成为挚友,他就是国务院办公厅警卫处李志松同志,并一直为他对中国画的执着追求精神所打动。见到他的画和此君的为人我新有感触的总想说些什么?“是啊,说什么呢?”近年来画坛一直很热闹,门庭若市对艺术家来说是好事,而对艺术创作就不一定是好事了,作为艺术家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个性,艺术是个性精神,离开个性便没有艺术的存在:好在艺术家和好的作品传世都脱离不开个性与精神,精神不能死。
精神个性从哪里来,从根源出来。绘画的根源是什么、就是历代艺术大师所创造的作品一代代的相传,一代代的总结发展吸收改造。
艺术经过历代高人的努力在山水画这条道路上出现过被公认的大画家如唐末五代至元代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吴镇、王蒙、倪云林等。元以后,山水画开始走下坡路,日趋衰落(不过也出现过如龚半千、石涛等大家)。一直到了现代的黄宾虹,才开始好转。在中国绘画史上,能创一代新风的大家,首先是一个“继承”传统的高手。同时又是在“反”传统的道路上有所为的人。那么,如何理解传统呢?钱钟书先生认为:“风气的长期不变即为传统”,对传统的继承有正有负,亦步亦趋是继承,反其道而行之也是继承。怎样“反”,怎样“继承”,“反”传统关键在“反”字,真正的“反”传统,首先要弄清楚传统,如果置传统于不顾,那就谈不上反,而是糊里糊涂。弄清了什么是“创新”。历史是不留情面的,其优秀的传统艺术犹如一座高山,你在这座高山再登一步,就不得了,如果抛弃这个基础,从平地而起,费力加倍,很难得到更高境地,这是无疑的。
志松的山水画得力于他对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艺术的不懈追求。不知是因为故乡黄山的山美,还是因为这里留有一代代的大画家的足迹,他喜欢山水爱山水画山水。他告诉我,在上中学时就曾学过黄宾虹的有关画论,直到现在他也被历代大师们留下的大量画理画论和艺术精品所折服,他寻古意,师造化。做为一名军人,平时工作忙,纪律性强,没有时间拜师,学画的机会全靠自学。他读书本,学传统,深入生活,业余时间多写生。志松告诉我,二十多年下来,日积月累,已画了大量的写生画。
我见到他的写生画,完全有别于其它意义上的写生画,可以说他的写生画就是一幅优美绝妙的水墨画。他的写生现场就是一座别开生面的“天然画室”。而又有别于画室那样只局限在一片小天地里,他完全是沉浸于大自然的哺育之中,陶醉于此时此景。志松的笔墨甚见功力,在现场写生时,粘垫上铺着整幅宣纸用毛笔饱蘸水墨对景写生作画,此时将心灵的美与大自然的美熔炉于一体,顺应自然,用笔墨丹青见诸与笔端耀然于纸上,浑然天成。一次,如约到他家。志松拿出大量他在不同景观中用心血和汗水、用勤奋和艰辛换来的写生作品,观后,仿佛使我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其乐融融。志松的每幅作品都是他人生对绘画艺术的真实追求和写照,作品墨彩飞扬,气韵生动,笑墨凝重,足以验证他的传统功力之深厚,同时伴随的创新意识又足见他的潜在艺术才华。
二十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展奖,一大批作品被博物馆和国内外友人收藏,并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杂志选用。
黄宾虹说:作画也得有传统的画法,否则。如狩猎田野,不带一点武器,徒有气力,依然收获不大“。写生时如不懂得“舍”与“取”的关系,就很难对景作画,如果不懂得“五笔”、“七墨”的妙用,画起来必然成为浮烟胀墨,甚至在宣纸上出现“死吧粑粑”。如果不具备扎实深厚的传统笔墨基础,没有点“真气内功”,有何勇气去写去画去创作?如果心有余力而力不足,即使是有斗胆多大自然的景观敢于在现场舞文弄墨,恐怕也难成正果,扎实的画与一般闭门造车靠臆造和模仿东拼西凑出来的所谓应世作品是不可同日面语的。
志松作画从不“墨守”,他知道对待绘画艺术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创作不能“闭门造车”。要面向生活。就是出差,他有机会也不放过写生。山水画家秦岭云看了他的画后,给志松的信中写到:“你的画画得很好,很有前途,画画没有捷径和秘诀,贵在勤学苦练,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一个是基本功,一个是生活;前者为了掌握捕捉影像,后者是创造意境,二者不可缺一”。
志松人值中年,在艺术上他是个聪明人,他会知道下步路该怎么走,我想,凭他对绘画艺术的顽强捕击精神,会在生活中找到适合他自己发展与创新道路的。
真正的新不会凭空而生,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时代在变。个人追求精神在变,不可灭的艺术精神才是绘画风格形成和变化的最根源之地。
《羲之书画报》 高俊
1996年12月27日星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