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就是笔墨纸砚,就是古人称为“文房四宝”,初学画的人不必那么讲究,但这方面的知识应该知道 不能成为外行。
关于毛笔,先说毛笔的历史。《博物志》云:“蒙恬造笔”。其实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纹样,商代甲骨文的墨书、朱书的字迹,都是用笔画出来的。目前传世最早的毛笔实物是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古墓中出土的战国毛笔。到魏晋王羲之时代由于书法艺术发展,就大大推动了制笔工艺,王羲之著有《笔经》。
从晋到唐,安徽的宣州(就是现在的晋县),已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所产毛笔通称宣笔。著名笔工宣州陈氏与诸葛氏所制作的笔,更为当时大书法家所采用。如王羲之、柳公权都曾亲笔写了《求笔贴》(就是买毛笔的亲笔信)向他们求笔,制笔技艺在书画家要求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发展。
到宋代,尤其南宋,由于战乱频繁,笔工流散,但仍有制笔名工,最著名的有诸葛高为海内第一,黄庭坚还为此作诗歌颂。那时要求毛笔必须具备劲、润、长、锐四长。劲则刚健有力,润则运用适意,长则锋多含墨,锐则锋尖而齐。这样的笔才能表现行楷字体的风彩神气。
到元代,浙江的吴兴(湖州)笔渐渐替代了宣笔,而湖北的技艺由于笔工外流,又向外传授,冯英科的制笔就妙绝天下。当时赵子昂的字,钱舜举的画,冯应科的笔为吴兴三绝。
传说在清乾隆年间,湖州有一个姓王的笔工随着考生进京卖笔,有一个中了新科状元的考生买了他的笔,一是轰动全城叫“王一品”,声名远扬,开了一家毛笔店,叫“王一品”。世代相传,日益发达,但到解放前已奄奄一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人民政府大力协助下,重新焕发了青春。在创业二百二十周年时,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画名流均题诗作画表示祝贺。
湖北又称“湖颖”,所谓颖,是笔尖有一段整齐也透明的锋颖,这是上等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脸、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非一般毛笔所具有。所以湖笔以锋颖名垂于世。日本人都称它为“笔的名品”。
对于笔的评价,除了四长以外还有四德,就是尖、齐、圆、健。尖就是锋颖尖锐,齐就是修削整齐,圆就是丰硕圆润,健就是劲健有力。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精选。精选就是按每根毫的扁圆、曲直、长短、粗细、有锋无锋分类组合。这是决定笔的质量的关键。
解放前,上海的杨振华,北京的李福寿,吴文魁等都属于名牌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