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深圳商报专访画家李文秀 中国画家要耐得住寂寞 时间:2008-9-24 8:23:45 点击次数:2928 |
专访画家李文秀 <BR>中国画家要耐得住寂寞 <BR><BR>梁 瑛 <BR><BR><BR> ▲ 李文秀画作《红梅报春》 <BR><BR> ▲李文秀画作《闲来无事荡秋风》 <BR><BR> <BR><BR><BR> 介于似与不似之间,以一当十、能简不繁,散点透视,以白当黑,画直容易画弯难,诗书画印四绝,随机应变、胸有成竹,画外有画……这是画家李文秀为了让普通人欣赏中国画而总结的中国画十个要点。9月26日,李文秀、戴培仁画展在深圳博物馆开幕,两位画家的作品都散发出传统绘画艺术的民族魅力。谈起这次画展,李文秀特别强调希望中国画能走入寻常百姓家,为此他甚至准备亲自站在画前担任讲解员,他说:“我在美国的时候,看到美国很多大学办展览,都有艺术家在现场进行讲解,在国外看展览是一种时尚,中国画是我们的国粹艺术,它可以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应该让普通百姓也可以欣赏它。”<BR><BR> 李文秀旅居海外多年,但他的画走的却是一条非常传统的道路,对于传统,他有一种特别的坚守,对于传统在现代的命运,他也充满信心。<BR><BR> 传统绘画正逐步融入现代社会<BR><BR> 《文化广场》:奥运会开幕式上使用了中国水墨画作为主要线索,水墨画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但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餐时代,水墨画这样娴雅的文化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了。<BR><BR> 李文秀:其实传统的中国画艺术,正逐步被充满商业气息的现代社会所接纳和使用,现在,国画艺术对我们生活的浸润举目皆是,人们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广告画面里、电视台宣传片段的写意国画创意等等,使观众们感受到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寓文化于商品,融国粹于荧屏的行动,让生活更为多姿多彩,使受众在文化与经济的对接中,获得美的享受。比如某电视台的宣传广告短片,就是运用传统文化的典范:以传统的国画作为背景,于水墨丹青的自然流动中交替变幻小桥流水、江畔人家等一幅幅江南风光,并用古诗词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来展现丰富内涵。这短短的15秒广告,既清新秀美,又大气恢宏,使受众在心旷神怡的状态下,获得了纯真的艺术享受。由于受众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的是传统的文化教育,因此对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所表达的主题及内涵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国粹艺术作品,能有效地激发人们的民族情感。<BR><BR>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BR><BR> 《文化广场》:在整个20世纪,中国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现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对接是最主要的课题。和所有的传统艺术一样,传承和创新是摆在每一个中国画家面前的问题,有些画家甚至完全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樊篱,走向了实验水墨,您怎么看这个问题?<BR><BR> 李文秀:绘画是创造性的艺术,绘画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创新。中国画的发展当然存在着创新的问题,然而,当今的中国画家面对中国画的创新问题,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认识。绘画的创新除了能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官刺激外,其艺术内涵要与观赏者的心灵沟通,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绘画艺术的创新如果离开了这个根本,也就不存在什么价值了。怎样表现出画家新的艺术思想,表现出艺术作品的灵魂,这是每个画家都在认真思索的问题。一个没有艺术见解的画家,不可能创作出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的艺术作品。当前有些中国画家的创新,仍然是随意在搞“实验”,并没有成熟的艺术思想。其结果,反而给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困惑。有的画家是受了西方都已经逐渐废弃的抽象思潮的影响,并未从理性上去接受和认识西方绘画,只是偶尔得到某种瞬间的启示,将他们所谓的抽象转移到宣纸上而已。这个现状不能看作是与西方艺术的接轨,更不能看作与时代接轨。创新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这就要求画家必须建立起良好的艺术心态,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造诣,在努力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国画理论和技法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向成功。失去理论指导或根本就没有理论作为创新的基础,抑或只刻意在“术”中求“术”的框框中寻求创新,最终只能使中国画的发展走向衰落。<BR><BR> 不跟风潮,不跟市场,但要跟随时代<BR><BR> 《文化广场》: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在中国画领域被无数人引用,在今天这个时代,艺术界也可以说风气云涌,在这样多变的背景下,您是怎样走创新这条道路的呢?<BR><BR> 李文秀:我们始终该明确的是艺术对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文化艺术是向心力,更是动力源,文化艺术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民素质,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近些年来,国画市场火热,使得原本该静心的国画界也失于浮躁,在这样的浪潮中,一些人不要传统、摒弃传统。中国画家需耐得住寂寞,不跟风潮,不跟市场,但是要跟随时代,要不断地以创新作为发扬光大国画艺术的手段,不懈寻觅既继承历史脉络与时代接轨、同时又富有个性的形式。厚积而薄发,假以时日方能磨炼成大功力、大智慧。<BR><BR><BR><BR> <BR>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