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钟馗,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也许并不陌生,那一身正气的捉鬼英雄,作为家家户户的过年门神,曾给人们带来降妖镇邪、送吉降福的心灵慰藉。然而作为传统民族文化遗产,如何才能让其走进艺术的殿堂?安徽省灵璧县画家陈光林,凭着不懈的努力和深深感悟,使钟馗这一古老的画题焕发出新时代的异彩。 陈光林和钟馗画之缘,源于同是灵璧“老乡”,与钟馗画之情,则根于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清金植《不下带编》曰:“钟馗乃灵璧人,至今后裔在焉,多以丹砂绘其祖像,货以资食,上有县篆者,尤灵应也。”自幼就喜爱和崇拜这位疾恶如仇、无私无畏的打鬼英雄“判官爷”的陈光林,虽不是钟家后裔,却有志于弘扬钟馗精神,重塑打鬼英雄的艺术形象。他从小像着迷于掏鹊蛋般痴爱着民间艺人手中的钟馗画,跟随着沿街叫卖的艺人们跑来跑去,对他们一张白纸铺在饭桌上能画四五个打鬼英雄的本领,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是,生性耿直、极慕钟馗的陈光林,对民间艺人手中的钟馗画又几存遗憾,那眦牙咧嘴、胸毛倒竖、剑刺鬼心、血流满面的形象,让他好生失望。一位被世人景仰的正义之神,竟被罩上狰狞的怪影,一幅原本称作“画”的美术作品,常常把人吓出一身汗来,这对神话英雄是多么的不公啊! 正是带着这样的仰慕和遗憾,陈光林入伍当了一名宣传战士,转业后又考入师范专科美术系,从历代艺术大师们的钟馗画中汲取美的韵味,从各种钟馗传说中体会人们对“判官爷”的希冀。厚重的生活和艺术积累,敏捷的才思和心灵的痛彻感悟,使陈光林完成了入心、出心、升华的艺术境界。“我以我心绘钟馗”,便使他笔下的钟馗隐去一般意义上的“画法”,成为一件即有传统,又有现代,潇洒威美,可亲可敬的艺术形象。 观看陈光林笔下的钟馗画,往往使人产生许多奇异的审美感受。无论是《判官爷》、《正气歌》,还是《钟馗颂》、《神威图》等等,无不是造型粗犷而又儒雅,表情威严而又温柔,性格刚暴而又慈祥,氛围平实而又神秘。站在一幅幅钟馗画前,恰似有一面面魔镜,能使为非作歹者受到震慑,使贪官污吏受到恐惧,给弱民百姓以抚慰和佑护,让清廉之官引以自豪和荣耀。这种异彩纷呈、意蕴深厚的艺术品,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到黎民百姓、洪澳台胞和海外华侨及各界收藏者的青睐,并把它奉为珍品。 创造美的艺术家的人生道路,难免陷入“苦海”。陈光林说:这是艺术的苦海,为了钟馗画艺术,我愿沉入这苦海,永不脱离。 他可堪称为钟馗画的后裔,因为他使“疾恶状元、斩邪将军”的钟馗精神得以发扬光大;但他又不似“以丹砂绘其祖像,货以资食”的后裔,他不光用心去感悟钟馗画艺术,他还斥心血之资创办了灵璧钟馗画苑,出版了钟馗画册,拍摄了钟馗画电视片,到国内外举办钟馗画展。他岂止是以心“绘”钟馗?他是用满腔热情在弘扬民族文化。
(刘杰 人民日报社记者、安徽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海外版 1998年3月13日
《中国文化报》2003年3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