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兰
古人云“艺如其人、画如其人,不修公正之心、何来冲穆之神?无寂寞研习之志、何来雅正之气?” 多年的山水画创作,更使我陶醉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渐悟做人为艺之道的真谛。 我生长于被誉为“祖国林都”,“红松之乡”的小兴安岭。这里千里林海、滚滚松涛、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奇石叠嶂、险峰峻岭、清溪飞瀑、鸟语花香,更有缤纷璀璨的金秋,真乃世外桃源。 拙作<<晴烟浮暖翠>>是我多年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探索出的颇具个性的作品之一,其主旨是以兴安岭为主要创作题材,用心灵感悟大山的厚重,表现色彩斑斓的夏末秋初的情致。 以中锋用笔,即意到笔随,用笔、用水恰到好处,使水墨在浓、淡、枯、破、渍、渗中变化无限。在色彩上注重色调的和谐。色墨相融的独特效果,突出体现用水技巧。在画面的整体把握中运用了线的造型及皴擦、点染和墨的变化技法,更丰富了笔墨表现手段。用心灵发现和创造,以传统的技艺,勾、皴、点、染、惨淡经营,慢慢达到自己认为“完美”的境界。 作品即注重传统,又注重现代审美意识,力求传统与现代的绘画理念相融相生,“外师造化,中的心源”。<<晴烟浮暖翠>>在构图上,采用传统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透视技巧,力求整个画面丰富自然统一;笔墨技法上,浓、淡、干、湿、焦、 积、并用,中锋,侧锋同施,皆因物象而异,因势而异。还有用水色相融破墨、破色,从分染到统染,层层尽染。在整幅画的创作中充分体现笔墨精神,用水的滋润产生墨色淋漓的艺术审美效果。画面草木苍劲,山岩厚重,植被苍莽,清泉飞溅,白云飘渺,。使之达到画由心造,境由心生的艺术魅力。 用真情品读大山,用心灵作画,充满激情,表现心灵,自然天趣方能随意而成。方能从中体察到山水画境界中所言的哲理美的境界。正如南朝王微论山水画所云:“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在山水画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描绘自然风景,正是“畅神”的山水画意境的感人力量。 “艺术最忌千篇一律,反反复复画一套路”,山水画“固然是以技术为基础的,但却不是以表现技术为目的,技术不过是表达画家性情的一种工具,而这种工具还要靠人的知识修养的控制”。我在作品的岩石结构处理中,用了传统的皴擦笔法、积墨法表现方式渲染出岩石的层次感,先统染赭石结构,再用花青加藤黄调和整体渲染,可增强岩石的厚重感。 我最酷爱的是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没有尘世喧嚣的打扰,它特有的大森林生命气质令你流连忘返,清新气息,沁人肺腑,会使你感到每一片叶子都披露着碧绿的心灵,向世界表达真诚;每一根草尖上的露珠都睁大眼睛,向世界阐述丰盈。 我虽然多年客居北京,但每年必会用一定时间回到家乡细细品读自然风光,每一次走进大自然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升华。又都有共同的艺术理念,特殊的情感,接受着大自然给予的启迪。看着实实在在的山石,森林,闻听这鸟语花香,无时不把我与之溶为一体,脑子里飞速的记下这特殊的恩赐,这可意会的也就是属于我的笔墨语言。因此我在作品中,尝试了水、墨、色相融并用,在表现树木主体结构上采用了中锋、短锋用笔画树,力求树坚实挺拔,结构感强;用水泼墨丰富笔墨,增强中国画的特质使水墨色融为一体,突出作品个性语言。 我是从画工笔人物,工笔花鸟到写意山水的,源于我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使我对山水画创作情有独钟。特别是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丰富,讲“墨分五色”、“气韵生动”。而山水则与我性情“洽然融合”,山水画最能表达我真情实感。我喜欢夏末秋初时节,树叶红的剔透、绿的生动、黄的鲜润、黑的晶莹、如诗、如歌、如画。面对大都市的浮华,炫目与躁动,林中掩映的都是温馨宁静,原生态的一切未加雕琢的神韵和浑然天成的风采。 我在创作中吸收了传统笔墨融入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兴安山水独特的风貌。无拘无束的挥洒,笔随心动情融笔端挥洒写出。如晋代顾恺之所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白云缭绕,于危峰峭壁。”渐渐形成了有我一定特质的艺术理念,以情相拥,以心相许这真山真水,才能在墨色的微妙变化中传达出大自然的奇、逸、古、秀、幽的妙韵,返朴归真的意境。自然生态原始古朴的兴安岭,集山、水、林、泉于一身,融奇石、奇景、奇峰于一体,真乃“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 画小兴安岭山水,红松是主要内容之一,我酷爱红松的品格,它不仅笔直挺拔,姿态健美,而且四季长青,在青山秀水中最为能凝聚灵秀之气。 每当登上高山之巅,群山众壑,无不尽收眼底,正如心胸多宽阔,眼光多长远。这苍苍茫茫绵亘逶迤的千里林海令我如痴如醉,更促使我用雅拙天真的笔墨尽情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 我是大山的女儿,这里是我生命的摇篮,艺术的源泉,表现山之情,山之韵永远是我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