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北京观复美术院
承办单位:观复美术馆
学术主持:刘龙庭(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展标题字: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参展画家(按年龄排序):
李宝林 何韵兰 杨书华 王 涛 杨明义 赵绪成 卓鹤君 蔡 超 张会元 刘巨德 赵成民 谭全昌 朱道平 崔俊恒 丁成坤 王晓峰 刘文隆 顾利君 张乐毅 刘文清 袁 武 张和平 田 源 杜清波 张京城 阳满地 李 明 殷立宏 高 磊 段孝钢
前言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为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取智慧。对于中国画而言,画家为物象传神,要忠实描写观察对象,穷尽物理,就首先必须“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这个“知”是物之体貌,也是画家心源所在。“格物”是面对自然和传统,有一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它不是为了刻画而刻画,而是讲求传神、富有生趣的表达。通过格物、致知、乃至进一步对生命与自然思考和体悟,从而在创作上达到传统、生活、心源三位一体,才能进入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有鉴于此,这次展览以“格物致知”为题,意在倡导艺术家在观察现实生活时,要有一种“格物”的意识和精神。在面对自然、客观事物的物情、物理和物态,记录下自己的观察所得,把它提炼成绘画语言,最后使自己超越物理羁绊,超然于物象与自我形骸之外,达到内心的豁然贯通。
画家简介
王晓峰,1951年生,浙江永康人,早年曾在广州美院国画系就读。现为中国美术协会会员,齐齐哈尔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齐齐哈尔市书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获93/94届英国剑桥授予的世界名人证书,97届美国纽约授予的世界著名艺术家证书及2013美国加州众议院授予中美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
其国画作品曾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第九届全国美展、全国首届花鸟画展、中国画三百家画展、纪念“五•二三”讲话发表六十周年画展,全国美协会员二届、三届中国画精品展。获国际金奖三次、银奖一次,省金奖、银奖多次。1987年赴中国美术馆展览作品《春消息》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4年《春酣》作品被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先生收藏,2009年作品《苍松叠翠、碧水长流》被人民大会堂收藏,2012年巨作《江山如此多娇》在上海展出后被宝龙集团收藏。
先后几十次在香港、日本、美国、台湾、杭州、广州、山东、湖州、无锡举办个人画展,出版个人画集多册。2007年被评选为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山水画家。
北方气息 南方抒情
——关于王晓峰山水画艺术
认识王晓峰,缘于他的画。一幅《春山初醒》,万绿丛中、碧水泽畔,一群白鹭翩翩掠过,数只仙鹤依依相偎。浓浓的生机,呈现一派强烈的初春气息。晓峰的画,饱蘸对大自然的崇敬挚爱,对生命的讴歌赞美。
晓峰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生于南方,长于北方,近年活跃于珠三角。1997年以来,他已数次在珠三角的城市举行个人画展。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山明评论他的画说“既有北方的气息又有南方的抒情”。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冯远也称赞晓峰的画“画面比较静,有一种安静的气息在里面。画面能保持一个朴素的原貌,见得不多。”
晓峰的山水画大多不是泼墨那一类,而是把山石的肌理、山脉的走向描绘得清清楚楚,把树木的枝枝叶叶、建筑物的局势风格勾勒得一丝不苟。然而,他的作品并不显得拘谨。他常以恢宏的布局使画面开阔,以流水行云增强动感,而这些画作是颇费功夫的。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晓峰的画作用色浓重,布局丰满,而不似传统文人画那样在色彩上追求淡雅,在布局上追求空灵。试看《春雨一夜水争流》,一脉山水,两个人物,这是中国画传统内容,如何在这个内容上突破呢?晓峰力求色彩丰富,虽然整体上是冷调,但他让人物着上一袭红衣,让万绿丛中开出一片黄花,使效果趋于活泼,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当然,晓峰的画也有写意的。《黄山晨曦》中,山峦在画面下部,云海占据了大部分视野,画面效果极为开阔。《山魂》的主题是一座山峰,但却被画家安排在画面的左下方,背景巨大的山体被处理得十分朦胧,与前景浓墨重彩的山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很好地突出了“山魂”的主题。无论是用哪种表现形式,晓峰都着力再现自然山水那令人心醉的意境。
为了创作,晓峰踏遍了千山万水。当他背着画箱在山水间寻找理想中至纯至美的风景时,无疑是一种苦行。艺术需要献身精神,山水能陶冶人的灵魂。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晓峰选择了山水,就是选择了道德和智慧作为目标。这是画家的追求,也是作品的灵魂。当晓峰携着他的梦想跨过大河跃过小溪,我们祝愿他能捕捉到山水的灵魂,向人们奉献更多优秀的作品。
《无尽江山画图中 》(尺寸:1440x150cm)
王晓峰的山水作品弥漫着一种开阔、辽远的景致特征,他从未将那些现实中的山水在画面中进行重复的罗列组合与直观再现,他试图将那些来自于客体自然的山山水水进行主观情感的提炼与概括,将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物象,赋予生命的色彩,在艺术情境中开拓出一个包容世间万物的山水气象。
在这样一种审美语言中,画面在叙事中展开一种情境体验:树木、山峰与原野间形成紧密的节奏感,它们的关联不仅是体现在画面氛围中的远近与虚实之分,更为重要的是他把构思统一于有限的画面中,并依据这一设定的情景不断延展思绪与联想,传达出一种悠远的意境。所以,在王晓峰的画笔下,他时刻把握着一种由物象对比带来的精神内涵的呈现,在山与树的依存、树与原野的依托中,渺小与博大,实现了完美的互融后,也进而提升了一种澄明的幽密,在涤荡的物我交响中,过滤了琐碎与繁杂、苍白与喧嚣,只剩下一颗纯净的内心,安详地进入这片土地,一尘不染地安置着一种基于主体感怀的记忆。这些景致物象的合理构建流淌着心灵里最为初始的那份诉求,涌动一种自然而不造作的隽永与静美。
《十里画屏》(尺寸:96X180cm)
而在这些景物的描绘中,那些表现生命力的场景似是有意地经营,在画面中,无论鹤群、飞鸟抑或是骏马,都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但在与山川溪流的交映中,却涌动着生机与自由、惬意与温馨。作品在既能较好地把握大山意象时,又能注重细微,从具象中提炼精神,在统一中实现具体情境的过渡,流畅而自然。正是这些生命个体的存在,与静穆的山山水水形成了动静的制约与关联,在幽静中蕴含生机,在活力中又内敛深沉,从而以内在语体自身的表达将画面形成为一种由视觉冲击传递出的张力与动势。
《疏烟淡日》(尺寸:68X138cm)
王晓峰的这种山水风貌是独特的,也是奇幻的。他在北派山水的阔达中寻到了气势,又在南宗细密的峰峦间觅到了诗情,因而,他的作品并非一味讲求崇高,也绝非一味强调研细,而是将二者进行了融合、拓展与创造。这些山水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山水图式,他将北方山水的气质加以保留的同时,摆脱了北方山水所强调的山峰的雄奇、峭拔,在表现江南情愫时也不囿于它的纤弱,而是用南方山水的婉美表达了另一种柔性的灵动。在王晓峰的画面中,所呈现出的山水气魄是宏大的,但却没有了那种表现手法上的“硬”度,而是被一种柔软的诗意统筹。在这种复合结构的意境中,既倾淌着一种诗性的俊丽、飘逸,但同时被一种更为强烈的地域感受主导:一种来自于北方山水的沉郁与苍茫。
《巴蜀人家》(尺寸:68X138cm)
王晓峰善于运用色彩进行主题表现。他善于将色彩的装饰性元素融于山水主题的表现中,不仅契合了画面意象,同时也提升了画面纯美、沉郁的审美情境,准确地表达出色彩对于山水特质的刻画与本质凸显,将所描绘的主题与背景氛围的展现统一于完整的语境中。
王晓峰的山水作品不是模式化的,他既能描绘细致工整、繁杂微妙的山水主题,同时,也能利用笔墨的本体语言进行创新。在《伐歌出山》《溪山春晓》等作品中传达出的就是融合写意元素的风格特征。他充分利用了色与墨的对称、互补与冲染,将它们完整地交融在一起,墨中含色,色中蕴墨,以情绪般的体验,捕捉住了一份雾气萦绕的空蒙,开拓出一个浪漫深沉、极富想象的物象空间。而点缀其间的白色鸟群,渐行渐远,与画面中的黑色形成鲜明对比,以渺远的思绪、物化的距离,展现出一种初显于混沌天地间的微茫气象。
《峡山雨后》(尺寸:68X138cm)
可以说,在王晓峰的构思中,人生的痕迹是遁去的、消隐的,他似乎在概括了一种宇宙精神的内涵时自然地实现了生命与客体的交接,在升腾的本体精神中找到了一种深沉与深邃所在,一种“大音稀声”的遐想与留恋。他将自然景观本能地进行了与主题情境的设定,在人为的构想中,又淡化了甚至是消去了人的踪迹。这倒不是将作为个体的人变成匆匆的看客,而是重于强调由于人的消匿而产生的一种归隐的诉求,在形迹之中,墨彩流韵,天地的开阔,燕雀的飘渺,在苍郁的山水中隐约可见,而个体的归依、心灵的寄托都隐迹于自然之间,随着万千思绪抵达情感的深处:淡泊悠远,凝穆深刻,由幽冥而入沉静。
《松江之源》(尺寸:90X180cm)
王晓峰的山水作品,表现着人在画面中的归隐,因而开启了一种画面中虽没有人的迹象,但处处都将人的联想与感情融入其间的鲜活因素,从而表达了一种人的内在情绪与理想化提升及人生涤荡。也正是由于画面回避对于作为个体的人的安置,而重于把物象进行艺术化的再现,所以画面语境中有着一种十分清晰的创作倾向:用生动的艺术语言贴近生活与自然,用动人的景色贴近人们的情感,从而在追求“大美”的意境中抵达空冥。
《_青山高流水长》(尺寸:120X240cm)
《长白峡谷》(尺寸:90X180cm)
王晓峰的作品并不局限于对某一特定景观的反复表现,而是在遵循自然规律时,依据客体本身,表现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与反复。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言:“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然。”在王晓峰的画面中,他总能针对不同时节的变化,进行具体的描绘,因而在把握住不同季节的意境时,进而体现出不同的自然属性与客体特质。因为画面中没有人的踪迹,王晓峰的作品总有一种明显的风格特征,一种渗化于画面中的冷寂、疏寒与旷落的情绪弥散。
需要指出的是,在王晓峰的山水作品中,他所选择的精致带有了历史感的痕迹,有一种生命的持重感与力量。他不去关注风花雪月的往昔,只是将画面停留并定格在那些真正能打动人的,给人以震撼的意境中。他一直倾力探索表现的是山的沧桑与浑厚,而不是凄凉与悲壮。因而,他笔下的山水少了一份苦涩的经营,多了一份情感的执守。他把对家乡的眷恋、对故土的热爱,执著地付出,用厚重的生命力深化了作品的艺术情思与内涵。
作者:石生玺
《月是故乡明》(尺寸:120X180cm)
《东方红》(尺寸:68X138cm)
《祥云土地》(尺寸:170X170cm)
《甦醒》(尺寸:178X180cm)
《绿风》(尺寸:68X68cm)
《苏醒的山野》(尺寸:180X134cm)
《生息》(尺寸:90X96cm)
《森林之歌》(尺寸:120X120cm)
《春消息》(尺寸:68X68cm)
《金风初至》(尺寸:68X68cm)
《春风一夜》(尺寸:68X68cm)
《华夏之光》(尺寸:120X120cm)
《黄河之水天上来》(尺寸:145X360cm)
《深山处处有泉声尺寸》(尺寸:145X360cm)
《巍巍长白入画图》(尺寸:145X360cm)
《仙子临风》(尺寸:180X96cm)
《春山初醒》(尺寸:180X96cm)
《香格里拉》(尺寸:180X96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