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来广州购书中心的读者有没有注意到,书店里最近多了不少赏心悦目的中国画,你也许匆匆瞥过,也许驻足凝视过。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书店里?创作它们的人又有怎样的故事?
今天,和我们一起来认识其中的一位画家——谢晓冰。
驶过一长段平白无奇的马路,从一面前卫涂鸦墙拐弯,开始进入小洲艺术村。这里远离市中心,靠近广州大学城,不算热闹,但因聚集了众多艺术工作者、艺术系学生,也算是颇有人气,偶尔还会遇到零散的观光客。
今年一月份,画家谢晓冰搬进小洲村,将一间仓库改造成画室,隔壁紧挨着的邻居也都是以此改造的艺术工作室。推门进去时,他正在练习书法,爽朗地应声欢迎后,立即停下笔有条不紊地为我们沏茶。
谢晓冰从小在北京四合院长大,自少年时代起,就爱四处跑,去郊外、公园、工地、菜市场、火车站写生,一个顽皮孩子对画画着了魔般痴迷,甚至可以一天一夜不睡觉连续作画。
1989年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去了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在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谢晓冰仍坚持整整两年时光,在莫高窟里潜心研究临摹中国古代壁画 。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段文杰评价谢晓冰:他长期痴迷于画佛,画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那么虔诚。
十多年前,谢晓冰随家人迁至广州,慢慢融入南方的生活后,他的绘画风格也有了悄然改变,开始加入更多鲜艳夺目的色彩。
对色彩的掌控是谢晓冰的长处,他的人物画背景,绝不会只是简单的渲染,而是融合了水彩、油画、壁画等多种绘画技巧,一层层叠加呈现出纷呈复杂的厚重感。
在学画的过程中,您是什么时候找到自己的风格?
谢:上学时谈不上风格,那时要练就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出去写生,练习人物、风景。到后来慢慢画多了,又开始写书法,从书法上体会了很多用笔用线,表达绘画的一个力度。加上之前学过油画,融入了油画的色彩运用,印象派的技巧,还有东方壁画的厚重,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但无论怎么融合,最后还是我们的中国画。
您的画里常可以看到工笔与写意的结合,是偏好这种结合方式吗?
谢:对,我喜欢大面积泼墨泼彩,小地方用工笔收回来。如果全是工笔,会太收着了,缺少艺术表达力,有收有放更好。
到了您这个阶段,如何再去做绘画方面的提升?
谢:如果想走得更深,不再是技法问题了,而是文化修养问题。没有文化支撑,没有真正的思考是不行的。不能重复自己,要不断的往前走,才能对后人有启发。
要多看大师的作品,感受他们好的东西,中国和国外的都要看。当然还要有辨别能力,大师也有不好的作品。
另外现在每天只要有空,我都会练帖子,书法是中国所有绘画的灵魂所在,没有书法的线条还叫中国画吗?中国画重在线条表达,一条线的虚实出来,什么都有了。一定要多动手写和画才有用。
平时也会通过读书来提升吗?
谢:人文的、历史的、文学的都会读一些,比较熟读的有《庄子》、《史记》、《汉书》、《韩文》。一些创作的题材也是来自于中国古典文学,像《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还有唐诗宋词,甚至想过为300首唐诗,每首诗画一幅画。
谢晓冰创作了多幅精彩震撼的人物长卷,其中有100米长的《500罗汉图》、36米长的《红楼梦》,25米长的《水浒108将图》、28米长的《三国演义》等。他曾花了四年时间闷头在家中创作长卷,几乎断绝与外界往来,全身心的投入让他获得这些艺术成果,却也因为长期不与人打交道,而产生过焦虑症。
这一两年谢晓冰慢慢打开自己,与他人交流多了起来,”人毕竟是群居动物,大家常来喝喝茶,聊聊天也挺好的“。但同时,他也坚信:”像作家一样,画家必定也是要在孤独的环境下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谢晓冰
1963年出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当代中国美术研究会副会长,
广州诗书画会副会长。
出版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艺术大家》,中国文艺学术出版社出版的《谢晓冰敦煌壁画选》等作品。2008年其作品编入文化部《影响中国100位艺术大家》书画艺术经典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