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鸿林.又杨帆.号.八怪乡人.江苏扬州人.1980年入伍。1983年转业落户在北京当记者兼美编.1985年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学习深造.师从黄润华.贾又福等教授.三十多年来多次橐笔负芨翻山越岭,到大自然中寻觅和切摸山川秀水的脉博,出塞外.走蜀道.临九寨.观三峡.登五岳.探神龙,足迹遍华夏。1984年至今参加北京.大连.青岛.广州,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联展或邀请展。其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大赛。并在电视.报刊宣传报导。
现为中国美术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协会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媒院教授.
春山牧归(163x68cm)
(文/付京生)山水入画,已有着千百年的历史。自然山水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这与其所蕴涵的内在精神气质和不息的生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山水块然而生、宁静和谐、天然无雕饰的种种秉性都使其能够成为熔铸中华民族文化意识和生命意识的最好载体。山水“质有而趣灵”的基本性格和精神内涵,要求艺术家创作出的山水画首先是准确传达自然景物之势,其次更重要的是将生命情感融会于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之中,借物抒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涧溪(68x68cm)
杨鸿林山水画,往往于万丈危崖之中置飞流瀑布,崖顶劲松之端附烟云雾霭,晨炊农舍之间孕育生活隽永。充分凸显出山体的重峦叠嶂和气势恢弘。在对山水“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同时,他借浓墨淡彩,将清新俊逸、淡雅脱俗的胸臆灌注于起伏的山峦与缥缈的烟云之中,将襟抱山水的宽阔胸怀淋漓尽致地展现于尺幅之上,自然景物之“趣”与画家情意之“韵”互为渗透,情景交融。因此杨鸿林的山水画正是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山水画创作准则的秉承。
白石临江硬 近水覆草苔 唯闻鱼鹰闹不见渔人来(68x68cm)
“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画中蕴涵诗意是营造意境的必须条件。杨鸿林山水画意境豪壮奔放、含蓄隽永,皆寓含浓郁的诗意。画家采用了“仰观俯察”、“以大观小”或以“以小观大”的审美观照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自然山川的磅礴与静谧,以情驱笔,气力相通,画有尽而意无穷。不管是小桥流水、江南农舍,还是蜀乡苗寨、峡江黄土,尽显画家扎实的功底与体验生活的能力。
故乡的梦(136x68cm)
意境的实现,“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植,在活泼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地成就”(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画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皆注重精神涵养的修行。杨鸿林生性敦厚质朴、踏实勤奋,早在部队服役期间便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着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部队转业到报社干编当记以及后来上大学期间,他多次橐笔负芨翻山越岭,到大自然中寻觅和切摸山川秀水的脉博,出塞外.走蜀道.临九寨.观三峡.登五岳.探神龙,足迹遍华夏。近三十年来其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大赛或邀请展。并借出访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广泛搜集创作素材。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自然山水直接的、充分的观察体验,使得他涤荡出一颗“趣远之心”,从而为传达山水的鲜活神韵和淡远意境提供了可能,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作者:付京生 为中国国家画院《水墨研究》杂志编辑·美术评论家
空谷清泉春露中(68x68cm)
山村舟归(68x68cm)
土乡三月(136x68cm)
天问(163x68cm
《苗家秋暮》 136x68cm
《月光曲》136x68cm
《野渡无人舟自横》163x68xm
《圣山古刹鸟飞绝》136x68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