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张坤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他的第一次个人画展,几十作品挂在大殿前的橱窗里。古柏,浓荫,红墙,游人在静谧的砖石甬道上过往,可以随意欣赏,画展规模不大,但在张坤,毕竟是一次悄然的起步。
那次,我为他的作品《军魂》写了赏析短文,发表在《北京晚报》副刊版。转业到中国旅游报社做美术编辑之前,张坤曾是位军人,我初次见到他,他还着一身草绿色的军装。
光阴荏苒,张坤又在北京当代美术馆办起他的第二次画展。人,已满四十岁;而笔墨,亦显出中年人的成熟。我对绘画外行,完全是拿平常人的眼光来看,虽不能和高深之论并列,却可为自家代言。我想,人的性格总是多侧面的,绿色军营赋予他硬汉的骨气,而山水风光则给了他灵秀的温情。这样,就形成了他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比如这次展出的一幅《一舟载来水乡情》,张坤所投入的情感,是从船娘美丽的眼眸中,从摇橹的柔美曲线中流淌出来的,弯弯的小桥,亮亮的水波,淡淡的雾气和两岸枕河人家,构成一幅静谧、优雅的江南水乡图。还有那幅《瑞丽小景》,挺秀的槟榔树下,几位傣家女活泼的倩影,凤尾竹轻掩着竹楼,一派迷人的滇南风光。
同作家一样,画家也是人类感情的酿造者。笔底山川人物都是一种寄托。情到深处便是爱,对世界的爱心。一日张坤扯过一张废报纸, 用墨笔在上面十分随意地勾勒出一幅自画像,神貌俱佳,极自珍,逐贴在墙上,圆圆的脸,弯弯的眉,一双笑眼充满善意。这也正画出了他的性格,我也很能理解,为什么在他的作品里,总飘漾着一缕爱的温情,让人想起月光下的小河......
假若叫我来为张坤素描,我最不能忘的,就是他那双仿佛永远在笑的眼睛,还隐现着一丝孩子般的顽皮,这是童心。
张坤是江苏昆山人。有一年秋天,我们一同去他家乡采访。住进一家小旅店,窗外横着玉峰的影子。梁辰鱼的昆曲、陈绣娘的奥灶面都入了梦。江南水乡,让人感觉湿漉漉的。回京,我写过这段游历,题图就是张坤配的:一片芦荡,数行飞雁,他把阳澄湖画上去了。靠一个古人,头戴方巾,很清癯的样子。是归有光,还是顾炎武?反正皆为旧时乡贤。
马力2013年10月于北京(作者系中国旅游报社总编辑、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高级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