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心斋随笔之四 时间:2013-8-27 12:33:08 点击次数:3819 |
石 缶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诗情画意”,是比较典型的审美理想情景的塑造。
诗中有画,关键在于诗中诉诸了并不局限于视觉感官所及,且生动鲜活、几经推敲至恰到妙处的关键文字对理想情景的暗示,这种暗示的意境并非现实再现,暗示本身是个引子,为美好遐想空间埋下伏笔,这种空间没有边际。因此,诗以格律编制文字秩序来驰骋想象空间而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
画中有诗,唯真情流露,借“素材”而传情达意,画至止处且意无穷,方为中国画形而上之本义。将“素材”作为绘画具体“内容”,是对中国绘画常见的曲解。“素材”并非直接对应于绘画的形式语言,只是被绘画所利用的道具。倘若只以“素材”为内容,结果只能停留在视觉表象,便失去了画意。那么,中国绘画便徒具“素材”之躯壳而成为纯粹表现“素材”的技术附属,从而成为“素材”的奴隶。绘画之中的形象,仅基于直觉暗示,承载情感元素。无论任何情况之下,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以及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内容与形式两者之间互为生发而补益,以应道义辩证观。因为中国画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有着其自身的形式与内容范畴,其本质并不是任何图解。
然而,画与诗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价值取向,离开了意境,两者皆无立锥之地,将没有艺术生命可言。
生发大美的最佳状态,是处在无心于形式,倾心于内容之情感抒发,心手两忘,殆出而天造。造化为基!
造化是由“材料”组成的,“材料”包含着诸多来源于鲜活的生活元素。高级造化的宗旨必须是“真、善、美”,轴心是“道”。
人,只要活着就会遇到许多问题,从而也就会有相应的快乐或烦恼伴随。快乐与烦恼总是相互转换,这就是“平常”。因此,对于快乐和烦恼需要具有一定的驾驭能力,这种能力尤其取决于平时对待问题的态度。其实,并不是忍受烦恼和享受快乐,“平常心”则以宠辱不惊的胸怀,沉稳、冷静地感受快乐和烦恼过程。有问题,就一定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了办法,什么问题便都变得微不足道。
真正的幸福,是人生之中感受快乐和烦恼的回味!
庄子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出发点,密切结合自然条件对人的精神、行为而羁绊的牵累,总结了以“无待”之心作“逍遥”之游的观点,修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且“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和光同尘”、“应机接物”的心性,信游于宽泛的现实社会之中。“逍遥游”的境地,就是“无羁”。单凭口舌将永远体悟不到个中玄机!
真实的“明天”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预知的,追求满足、享受快乐、向往美好,对明天充满着幢景和遐想,期待神秘的“明天”也就无可厚非了。肉体的寿命对于精神寿命而言,虽然功不可没,但较之精神寿命便大为逊色。肉体寿命只是人的个体本身自然生存的过程,精神寿命则是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能够长久存活在别人心中的精神寿命,便是肉体寿命价值的价值所构建的人类迈向明天的共同资本!人类繁衍,生生不息,一道贯之。
世上本来没有“是”与“非”,由于“利”与“欲”的诱惑,派生了“界”,作为“界”的一双孪生儿女的 “是”和“非”,便不明不白地满世界晃悠!为了凑热闹,经常交换名字,一会儿“是”变为“非”,“非”立马成为“是”,再一会儿可能跑没影了。这俩家伙真是太逗了!
阴阳本一体,永远分不开;无须胡乱分,徒劳于往来。
所谓的“善良”与“邪恶”综合而言,都是人的生命价值观的两个缩影。“善良”是相对于生命价值有着比较长远的考量,也就是说对生命价值负责任。而“邪恶”则比较功利,忽视生命价值这一主体,以贪婪享受短暂瞬间而为快。
向往美好,是人类共同的愿望,需要人类共同努力来实现。
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黑与白在一起磨牙。
“知道你为什么那么白吗?”
“因为你太黑了!”
“知道我为什么这么黑吗?”
“因为我太白了!”
“没我的时候你是什么样子?”
“够黑的你呀!”
“……”
人做事业的过程,就是体验修行的过程。修身是从修心开始的,然而,修心必须密切结合体能承受条件来实现。心性是动力方向,体能就是动力条件。每个人的方向和条件不尽所同,较之目标均有速度和路程的差别,导致终极目的境地之实际状态参差有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明代高人陶潜胸怀之千古绝唱。细心品味,单凭陶潜的一个“潜”字即可令人玩味无穷,何况陶氏以朴素胸怀所吟咏之小令,字里行间所“潜”藏着高深的心境,达到了不言而喻道性所至、意蕴深长造化为功的化境。“采菊”是人生行为过程的缩影,“东篱下”便是自身环境条件,“悠然”作为心性状态,“南山”便是宏观的自然氛围,作为“见”与“不见”皆为个体境界程度所制约,而宏观自然的“南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换句话讲,“南山”依旧,“见”与“不见”并无紧要。这就是淳朴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奥妙所在。
道理是潜在的虚无,觉悟是被动的状态,觉悟永远是道理潜在的奴隶。
相当年王羲之兰亭之雅并不尽善其美,“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雅集的具体条件并不一定在于多么奢侈,因为奢侈可能是形式的流俗,雅集是智慧的交融,原生态的朴素条件可以启迪智慧不断升华,如此尽兴才是雅集的关键所在。
安逸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地,唯有坦荡才是安逸的真正基石。
“三十六计”是处于敌对状态下的智慧显现。没有利益为前题,“三十六计”将无法产生。
“道”是自然规律,并不是谁发明的,太上老子《道德经》上下五千言,比拟较多,“道”本来是说不透彻的,比拟容易误导别人,与道相悖,没有释家之禅机高妙,还是寡言为上!
体悟形而上的过程是美妙的精神生活享受。
大彻大悟是觉悟与行动的结晶。
大道合理不合情,小道合情不合理。阴阳本来是不可分的,为什么偏要分呢?由于比而较之,则需要假定的点以作为参照物,这种方式叫做辩证法。地球上的方向是虚拟的假定,宇宙之中的方向该如何虚拟而假定呢?所谓的合情合理只能是某个群体带有阶段性的习惯罢了。当一个阶段结束之时,另一个阶段便产生了。
经济可以扶持艺术发展,艺术可以提高经济品格,两者不分主仆。物质与精神的紧密关系在于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反映的切实存在。
一部《红楼梦》,无论是手抄本或者印刷本,都与《红楼梦》本身没有任何关系,《红楼梦》的价值在于透过字里行间的学问,无论任何书体所承载着《红楼梦》的内容本质没有区别。归根结底,《红楼梦》就是《红楼梦》!
准确传达心象,需要通过可靠的方法和娴熟过硬的技术手段方有可能得以显现。否则,便会扭曲本意、相去甚远。
中国画的个性特征是以笔墨为中心而展开的中国文化传统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的学问。内在含蓄,意蕴若谷,回味悠长。外在讲究的技术、技巧所营造的形式美都服务于内在,这就是中国画注重形而上的写意精神。墨的黑、纸的白与水交融,凭借笔法变化所演绎的气象,于无形之中微妙地传达着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哲学思想精髓的阴阳学说。因此,所讲究的气息控制与传统关于修身养性的哲学观相一致,“天人合一”便是心性修炼的最高境界,使内在与外在具有高度和谐有序的统一整合体融入自然怀抱,抑、仰、顿、挫皆取诸于自如状态之中。
平生常有梦,不觉梅开时;蝴蝶曾知否,赏心独一枝。己丑初冬作此以题梅竹。
人,肚子空了不要紧,胸怀空了问题可就大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