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百花丛中最鲜艳 雍容大气送富贵 时间:2011-12-28 10:15:40 点击次数:7525 |
百花丛中最鲜艳 雍容大气送富贵
------田子源的写意牡丹欣赏
轶 甌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这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对牡丹花色香的最佳阐释。牡丹,这种木本植物花卉,在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和文化的沉淀,已经成了“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的代名词;它的雍容华贵和富丽端庄,它的花大色艳和芳香浓郁,也已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和繁荣昌盛的象征。正因为雍容、国色和天香,牡丹成为吉祥、富贵、昌盛的民俗意识和文化符码,也正因为沾染了这种文化的气息,牡丹日益成为文人墨客所欣赏所咏颂的对象,由此牡丹也从野生、栽培、药用、食用、观赏逐渐步入艺术的视野,成为诗词歌赋常见的吟诵物象,也成了画家笔下历久弥新、长盛不衰的绘画题材。
田子源的写意牡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十分艳丽但素雅洁净的牡丹图景。 田子源沿袭传统国画笔墨精髓,在牡丹这一国人宠爱的花卉意境表达上独具古韵,可谓气韵俱佳,引人入胜。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绘画创作具有极佳的性价比,装框后的装饰效果更是令人惊叹,忍不住称赞物超所值,是大众普遍欢迎的国画经典之作。他的作品装饰价值一方面体现在沉稳笔墨,清雅着色间尽显牡丹神韵,另一方面取决于中国人对牡丹情有独钟的热爱,以她的国色天香来象征家庭的富贵安康是再合适不过了。相信广大藏友在欣赏了田子源的牡丹精品画作后也会和笔者有相同的体会和赞叹。
田子源的国画牡丹是牡丹与国画艺术的完美融合为,它尊重传统国画笔墨的经典之法,也尊重牡丹特有的雍容华贵之姿,整个画面简洁却不失美感。红花绿叶的衬托,潇洒笔墨的题词使得整个画作的氛围烘托古朴典雅。色与色的对比显得和谐融洽,浓淡相宜,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延伸感。对于牡丹花的刻画也可谓细致入微。一方面是色彩的层递由浅入深,尽显盛放之姿,花蕊的描摹同样精湛独到,香气逼人。叶的纹理颇具写意风范,流露出一种洒脱的意蕴。淡墨烘托中的影调之美也为国画创作增添了几分新意,具有极佳的立体感。“佳名唤作百花王”,“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这些古代著名诗人的名篇佳句将牡丹的富丽繁盛之美烘托的淋漓尽致。在写意花鸟画家田子源的笔下,同样的凝练笔墨,写意之风,将牡丹的大气高傲,典雅脱俗,艳丽繁华之美表现的恰到好处。而绘画艺术带给人们的感官享受往往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平、幸福的古之象征意义也通过国画作品传递着一种祥和期盼。
牡丹入画可以追溯到东晋顾恺之的名作《洛神赋图卷》,在南北朝时期亦有杨子华画牡丹的记载;到了唐代,据董首《广川画跋》记载:“边鸾所画牡丹,妙得生意,不失润泽。”五代南唐时(923—936年)徐熙画的《牡丹图》用笔清秀,意趣生动,堪称一绝。到了明代,徐渭、陈道复创作的牡丹用笔放纵,水墨淋漓,气势酣畅,并称“青藤、白阳”。清代的八大、石涛、恽寿平、李蝉的牡丹画作形神兼备,荡气回肠,皆为牡丹画作中的精品。乃至近代的吴昌硕、虚谷、任伯年、王雪涛等人所创作的牡丹画也各具特色,白成各家。清代恽寿平画牡丹,润秀清雅,而绘画大师齐白石画的牡丹画,用笔简练,常常是寥寥数笔,却生机盎然。上述这些大家所留存下的牡丹名作,无疑是我们临摹、借鉴、研究的经典对象。而画牡丹除了借鉴传统外,我们还必须深入生活,观察牡丹的形色神态,体味牡丹的文化韵味,提炼牡丹的艺术意境;并通过勤学苦练,逐渐揣摩和领会牡丹绘画的要领和精华,掌握其规律和特点,从而创作出生动优美的牡丹形象。
郑板桥在题画诗中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集•题画》),画牡丹何不是如此呢?在经历了“眼中之牡丹”、“胸中之牡丹”然后成为“手中之牡丹”,现实中的牡丹,经过田子源凝视、思虑,胸中之意象变成他手下生机勃勃的牡丹画像。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提道:“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我们学习牡丹绘画也要通过“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而达到艺术和审美的至高境界。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真正的美不在于自然之物象本身,而在于人与物理世界之外建构的“意象”世界。中国艺术一贯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内在与外在、精神与物质的沟通。通过超越有形的物质世界,使人在外在世界中感悟到自我内心的审美追求,即从物质世界中透视出精神世界。学习牡丹绘画技法,即是“由技人道”,通过对牡丹的观察、体悟、描绘和阐释,来达到自然物象和绘画者“天人合一”、“物以载道”的境界。
虽然子源先生从事绘画艺术已三十几年,但是对于艺术,对于人生,还有很多的迷惑和不懂之处,也有很多遗憾和不足之事。他经常讲,潜入艺海,方知艺术的博大和精深;涉世人生,才知道为人和为事的艰辛和神圣。王国维谈到做学问要经历三种境界,从事艺术何不是如此,为艺术的人生,为人生的艺术, 子源不知能否做到?能否合而为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知自己身处何种境界?艺海无涯,学无止境,欣赏了子源的作品,谨以此篇短文献给热爱艺术、喜欢牡丹绘画的读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