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因与果·形与境 时间:2011-10-17 16:16:58 点击次数:3973 |
马 西 京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人们所熟知的道理,这是因为它揭示了万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然而,种瓜没有得瓜,种豆末尝得豆的现象依然存在,有时会导致人们对因果关系的困惑。那么,应当怎样认识这一现象并对因果关系有一个客观的认知呢?
种瓜,得瓜了,种的是有果之因,便得瓜这一有果之果;种瓜末曾得瓜,种的是无果之因,便得无瓜这一无果之果。因果关系的果指的是万物、万类联系、发展的终极之果,而并非是指得瓜或得豆这一具象之果。
在艺术领域,有的人“透过鸿濛之理,勘留百代之奇”(宗白华《美学散步》),是因为优秀的艺术家经过‘写实’、‘传神’到达‘妙悟’境界,种下了“鸿濛之理”这一有果之因,在艺术坎坷路途的攀登中得到了“百代之奇”之有果之果;而有的人久经磨练,虽表面上没有得到艺术光环这一无果之果,但他种的无果之因,对后人的启迪,对艺术探索的延续,对自已的反思都会引发一定的影响,诱发人们的求索,激励人们去探究鸿濛之理。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写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质真若渝,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以此来比喻“道”是万物之母,它无处不在,却又无迹可寻。一切艺术创作反映事物的有形与无形、实与虚、露与藏等等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品评中国画的优劣,不能仅从画面上的形象去看,而要更看到画外之韵,象外之意,以及无笔墨的神韵等。而神意、气韵所达到的是境,是无形无迹的东西。这需要观赏者去感悟才会体味到。“希声”者,正指“弦外之音”,“求画中之声”。“有形”是万物的踪迹;“无形”正指“笔外之意”,“象外之趣”,“于无画处皆成妙境”,正是优秀艺术品所臻于的一种高的艺术境界。
形是境的基础。荀况有“形具而神生”之说;南朝梁范缜亦有“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之论;谢赫所提倡的“六法”中就有“应物象形”之法;北宋苏轼也十分重视“随物赋形”。可见,“神”依“形”而存在,借“形”来表现。这里的“神”即所达之“境”。故“形”虽为“神”之基础,但须“以形写神”,让观赏者“神游象外”,此乃优秀艺术品之终极境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