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万章
罗渊的出现,是当代中国画坛多元化的表征之一。
罗渊向以诗、书、画著称于广东画坛。他出版了多部诗书画集,是名副其实集三艺于一身的国画家。在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画坛,能做到这一点的画家已经越来越少,而他依然可以在精心构筑的艺术天地中继承这种文人传统,显然尤为难得。
以绘画而论,罗渊以写山水和松树闻名。
罗渊所绘山水,大多以粗笔挥写,用焦墨皴擦,山石厚硬,质感强烈,赋色对比明显,具有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由于独特的造型技巧,则使其山水画具有一种装饰性。他所绘山石以北派画风见称,无论是写飞瀑流泉、无边云海,还是悬崖峭壁、山间蹊径,或者是春江雪山、夏花秋树,都尽可能展示其恣肆淋漓的笔墨技巧,并由此透露出一种无拘无束的豪放。在纵横捭阖中展现千里江山的雄壮与豪迈,在豪迈的笔意中穿插隽永深长的诗意,这是罗渊山水画的主要特色,也是其形成自己个性特征的基石所在。美术史论家梁江先生在其论著《广东画坛闻见录》中称罗渊“多以山水题材表达一种气度恢弘的意境”,是对其山水画风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其画风的充分肯定。清人恽寿平(1633—1690)在《南田画跋》中有言:“作画须有解衣般礴、旁若无人意,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藉,不为先匠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矣”,从罗渊的这些山水画构成,便可见其这种别具匠心处。这种无拘无碍的恣意表达,正是古往今来很多山水画家表露出的一贯创作状态。罗渊的山水画,正是这种个性化的主要表现。
有意思的是,罗渊山水画中常常伴以红日东升,云海缭绕,则使平淡的山水赋以文化内涵。其画若从大处着眼,则可见国泰民安,太平有象之景;若从小处着眼,则是示人以青云直上,步步高升的吉祥寓意。他有时则又将山石晕染为赭色,夺人眼目,折射其迎合俗世之良苦用心,真可谓独具怀抱。这种构思是对隋唐以来民间吉祥文化的一脉相承,在明清时代的山水和花鸟画中时有所见,这也正是其山水受人追捧的主要因素。当然,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利弊两面。这种绘画表象无可置疑地成为其山水画具有世俗化倾向的主要特征。如何在“雅画”与“俗世”中找到一种有机的切合点,使其画更多地得到学术界认同,将是其将来在创作摸索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山水之外,松树是罗渊最为擅长的画科。
罗渊所绘松树盘根错节,虬屈劲健,在老辣的用笔中尽显笔墨功夫与练达的生活积累。他擅用积墨,在浓淡深浅中刻划出不同形态的松树。或者屹立山巅,或者枝出悬崖,再或者蜿蜒曲折,风姿绰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在半山间静静伫立,在原野上迎风独立……千枝百态,各尽其妙。清人钱杜(1763—1844)在其《松壶画忆》中说,“山水中松最难画,各家松针凡数十种,要惟挺而秀,则疏密肥瘦皆妙。昔米颠作《海岳庵图》,松计百余树,用鼠须笔剔针,针凡数十万,细辨之,无一败笔。所以古人笔墨贵气足神完”,这里言及之松树画法关键在于神韵与气势。在罗渊的松画中,便可见这种历经多年锤炼所成就的各种形态松树的神气。其画,大多一气呵成,绝无拖泥带水之笔,所以才使观者一见而生苍劲老辣之感;而他对于松的造型刻划,则使观者如行山阴道山,目不暇接。其用心之精细,笔墨之考究,使其松树介于形似与神似之间,同时也在雅与俗之间徘徊。以粗放的笔触构建传统的意蕴,这是罗渊松画的重要特色。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松树是长寿的代表符号,同时也是意志坚贞的象征。罗渊所绘之松树,客观上传递了这种信息,为行内外所关注,成为其绘画的又一标志。
观赏罗渊画作,自然而然便会注意到他的笔墨。这也许是其画给人的最为直接的视觉体验。看得出来,罗渊的笔墨功夫的娴熟与精到,是其长期历练的结果。在其游刃有余的笔墨运用中,尽显出对于山石、松树、空气、水波、阳光、飞鸟、太阳、流泉、云雾……等恰如其分的把握与刻划,这是他的主要“绝技”。恽寿平尝言:“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正是在笔墨的肆意运用中,罗渊在画中注入了激情,并由此使鉴画者生情。因而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对大好河山的钟情,对一草一木的怜惜,对世间万物之热情。
这便是罗渊及其罗渊的画。
(朱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
(此文发表于《美术观察》2011年1月总第185期)
(此文发表于《中国书画》2010年12月总第96期,名为“解读罗渊画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