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笔墨----艺海八仙·南北笔墨书画展策展感言 文/吴彦武
“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笔者,点也,线也,骨骼也;墨者,肌体也,神采也。笔求其刚,求其柔,求其拙,求其纵,在因时制宜。墨求其苍,求其老,求其润,求其腴,随境参酌,要与笔相水乳。”
——黄宾虹《黄宾虹话语录》
中国画的评价体系中,“气韵”似乎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面对一件国画或书法作品,可能我们会有许多丰富的感受,但把这些内心的体验诉诸语言却殊非易事,外行的人往往会说“好还是不好、像还是不像”,内行说的最多的也往往是“气息好还是不好”。这一“气”的观念可以上溯到先秦两汉的哲学思想,后来用于对人的品评臧否,尤其魏晋时期,名士们被人追崇的仪态风度,那宽袍大袖的飘逸风姿及惊世骇俗的洒脱举动,似乎代表了那一个时代的气象。随着绘画的勃兴,这一术语转而用于对绘画的品鉴,六朝时谢赫《古画品录》之“六法”,第一条就是“气韵”。具体到书画作品,“气韵”是虚的,其最直接的体现是“笔墨”,可以说笔墨是中国画最基本的形式语言,有笔有墨才是中国画的真精神。舍此作画,不论下笔之前有多少“意”,有多少激情荡漾心灵,也难成佳作。
一
近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鲜明的提出“中国画舍笔墨内美而无它”。当前中国画正处在一个空前繁荣和发展的时期,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如何继承和弘扬笔墨艺术、笔墨文化,是摆在当代书画家面前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
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世界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中国的书画很少为西方人所了解。学术层面上,研究中国书画的西方学者也不多。伟大的人文主义学者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Ernst Gombrich]曾经对中国文化非常着迷,一度学习汉字,试图学会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但是当他认识到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时候,他遗憾的放弃了。贡布里希曾经谈到一位女士问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韦利[Arthur Waley]学会欣赏中国的草书要多长时间,韦利回答:“500 年!”。但是,一旦意识到书法的魅力似乎使人忘记了种种困难,例如到中国学习美术的留学生,许多人最后都要求改学书法,他们凭本能察觉到, 书法能给他们带来自身文化中所没有的东西。
经由朋友介绍,今年我有幸认识了几位南北各地的书画家。他们书画双修,都对中国书画的笔墨文化有着较为深刻的体认。他们的作品,面貌不一,但都体现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笔墨精神。交流中大家萌生了办一个书画展的设想,经过半年的筹措,各方面的条件逐渐成熟,于是有了这个展览。
参见本次展览的八位书画家分别是杨长喜、乔鹏、毛健全、蒋金岳、赖昌平、周振卿、唐朝轶、耀文星。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但是在笔墨文化、笔墨精神上,有着共同的旨趣。杨长喜是当中最年长的画家,他的作品笔墨沉厚;乔 鹏则追求清新淡雅;毛健全的小写意鸟雍容清丽,散发着书卷气息;蒋金岳既擅长花鸟画,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小楷写的古拙沉厚;赖昌平由篆隶书法进入山水画,画格苍茫;周振卿的花鸟画潇洒自然;唐朝轶的书法有晚清民国学者字气象,同时山水画上也渊源传统,追求古法;耀文星是这次展览中最年轻的书画家,他是个诗人,并从学问入山水画,他作品的苍凉沉郁是其诗人心绪的反映。总之,这八位书画家的作品风格各异,却都能放在传统的笔墨文化的语境在中去考量。这也是大家能走到一起做联展的的原因吧。
至于展览名称,最初我们定为“相约未名:南北笔墨书画展”,后在曾来德老师建议下改为“艺海八仙:南北笔墨书画展”。所以戏称“艺海八仙”,其实这主要是说这八位书画家多年来在艺术海洋里的执着游弋的精神,而“仙”的超逸于象外的精神追求也正是传统文人画最高的境界。
二
书画是中华文化传统中最为精妙的艺术形式,与其他文化相比较,也是最为独特的。西方的绘画工具类似于刷子,只能平涂,中国则为毛笔,其材质的特殊性使得执笔者能表现出最微妙的情愫。时至今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爷爷还会要求小孙子们拿起毛笔临习颜真卿的字,在这里,颜真卿的字远远超越了作为一种识文读意的符号功能,颜体雍容大度的间架结构,雄强饱满的运笔回锋,当柔软而又韧性的毛笔把黑黑的墨汁在洁白的宣纸上铺展开来的时候,更是对书写者在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某种意义上,这是在进行着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
业余爱好者闲来的陶冶无伤大雅,但在今天的画人看来,中国书画传统博大精深,欲窥其堂奥,继承一二,至难也。更何况当今画坛,急功近利追摹风潮者盛,潜心读书研习传统者少,邪俗取媚之气甚嚣尘上。
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呼吁“以美育代宗教”,用艺术教育的方式来提升国人的精神素质。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身体力行,亲自在北大开设美学课,还成立“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等艺术研习、教育机构,一大批著名艺术家,像徐悲鸿、陈师曾、萧友梅、刘天华、胡佩衡、陈半丁等都到北大授课。百年来,北京大学一直是中国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中心和重镇!
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北京大学举办这次笔墨展,很大程度上,我们是想回应中国书画的文脉传统,那种传统也就是始自唐朝诗人王维,振于宋代文豪苏东坡,成于明季董其昌的文人画脉流。董其昌说画家应该足迹遍天下,读书破万卷;近代海派名家陆俨少也曾经说过:“三分绘画、三分书法、四分读书。”当今行万里路易,而读万卷书难。难能可贵的是,这几位画家中,毛健全、蒋金岳两位正准备申请明年到北大访学,耀文星兄一如其名,自幼喜好古文辞,笔墨之馀对传统学术用功甚勤,对学理画理多有心得,诸多师长都对其寄予厚望。
当然,一个艺术家游走在中国书画艺术、笔墨文化的道路上,需要漫长的时间,本次展览的书画家们都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希望通过这个展览求正于方家、同道。本次活动的举办,我们非常感谢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创研室、人民网、富通集团有限公司以及社会各界师长朋友的热切关心和帮助。
这也说明中国漫长而悠久的笔墨文化,在今天这个时代,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故而也一定有着光明的前景。路漫漫其修远,对于参展的书画家们来说,也希望这个活动能作为一个新的开始,一起为中国笔墨文化的研究、传承、传播,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2009年岁末 于燕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