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09-3-14 来源: 郭保同艺术网
提起青年画家郭保同先生,圈内人士几乎是无人不晓。因为,仅在2007年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各类大赛中,他就五次获奖,三次入选,故而被同行戏称为“获奖专业户”。 郭保同祖籍河南商水,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自幼喜弄丹青。二OO三年至今,先后授教于北京画院王文芳、王明明、石齐门下学习。他扎实的书法功底、浑厚的文化底蕴、甘于寂寞、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加上名师的指点,使之如鱼得水,在绘画领域取得了另人刮目的成绩。 近年来他主要致力于探索和研究中国工笔画的写意性这一重大课题,在题材上他以自己幼年常见的农村题材为主,特别以草垛、雪景为主攻方向。他常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甚至是到处都是美,缺少的其实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自己都不熟悉、没感情的题材,怎么画也不会有激情、有感觉,也就等于无病呻吟”…… 郭保同自幼生长在农村,他都对家乡那一草一木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纵观他二OO七年获奖作品,大致以草垛、雪景系列为主,无论是题材、构图、笔墨、意境,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且百画不厌。而在表现手法上,为使线条更有力度、变化更丰富,他借鉴中国传统白描以线造型骨法用笔的特点,避开用传统工笔画的勾线笔去勾线,改用大中羊毫毛笔去表现,克服了传统勾线笔勾线画法容易出现的纤弱、板刻、变化少的弊端,与传统线描拉开了距离。 他借鉴宋画的结构严谨、元人的笔墨淋漓,画面中无论是草的穿插、虚实、雪的留白、鸟的位置安排,他都精心设置、反复揣摩。在雪的表现方式上,为了和 现代“冰雪山水”拉开距离,他反对用任何特技,他的雪全部采用留白法,是用传统的笔墨,一笔一笔的写出来、染出来、逼出来的,另外在造境上,他发挥自己多年来研究黄宾虹山水的优势,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活学活用到自己的画面上,渍墨、积墨、泼墨、破墨。。。。。。大量用水去冲、洗、泼。。。。。。尽可能的把水和宣纸的性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形成了一些既合乎情理、又出乎意料的特殊肌理效果,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既有传统、又有创新,既有工笔、又有写意,既有生活、又有诗意的画境。 以前他也常常以传统工笔方式表现这一题材,常常一幅画画几个月或者半年,时常画了洗、洗了画,时间长了把激情都画没了。为此,他苦恼过、彷徨过,甚至有过放弃画画的念头。但过不了两天,手就又会发痒,不由自主的又拿起画笔。他时常一天画十多个小时,别人问他苦不苦、累不累,他说,画画最辛苦的是找不到感觉,找不到灵感,找不到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而一旦找到了,哪怕通宵达旦、哪怕不吃不喝都不觉得辛苦。他很欣赏李可染老师的“苦学派”精神,佛教讲“渐悟”和“顿悟”,他属于前者。他对中国画的感悟是在笔墨与意境之间不断的探索、探索、再探索的基础上,由量变逐步达到质变的过程。因此,他不断的进行大量的创作…… 问及他今后的打算时,他说“今年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今后的路还很长。过去讲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他却认为不是不进则退,而是进得慢了就是退步。现在社会竞争竞争这么激烈,可谓大浪淘沙,只有不断的学习、创新、超越自己,才能不会落伍”他还说“自己不会别的,只会画画,画画是我一生的追求和梦想,我别的不想,就一心想把画画好”…… 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我想起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