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凝眸艺术世界 耿孜正:"色彩"与"旋律"是两个翅膀 时间:2007-12-20 0:24:09 点击次数:4887 |
行走中的风景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组织当代著名中青年画家赴香港和台湾参加相关艺术活动。皖籍青年画家耿孜正是成员之一。从香港回京翌日,耿孜正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在评价耿孜正的作品时,著名军旅诗人、词作家贺东久说,孜正的国画是一片笼罩着淡淡薄雾的自然,而非静止的石头。此种评价是准确和贴切的。作为画家,耿孜正有一种强烈的渴望,那就是调动起最佳的艺术想象,在创作过程中,使自己组合的色彩出现微微的动感。就如贺东久所评价的那样。
多年来,耿孜正借助两个翅膀感觉艺术的飞翔,就是色彩与旋律。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兼党组书记刘大为在评价其作品时表示,耿孜正的创作既遵循传统,又突破了传统;既重视笔墨,又突破了传统笔墨;他敢于用色营造氛围和视觉感知效果,以提升作品的灵魂,打破了中国写意花鸟画的传统造境方式,以西画的艺术感受与中国传统的写意花鸟相结合,这是值得称道的。中国美协副主席尼玛泽仁说:“耿孜正作品艺术感受很强,很有灵魂,格调也很清新!”
画家说,如果说一幅杰出画作的色彩是真实自然的浓缩,那么其中的旋律就像天籁。它不仅可以让人凝眸,也可以倾听。一个具有悟性的艺术家,应该懂得,对这两点不能有丝毫游离或偏废。深怀如此艺术观念的画家,他的艺术实践,无疑是稳健和扎实的。
耿孜正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难忘的军旅生涯铸造了他的性格,他的真诚、率真、严谨勤奋,无不得益于那些岁月的熏陶。当我们欣赏画家的作品时,我们能够看出,其中的怀念意味很重,那是对往昔的怀念,通过鲜明的色彩获得了心灵的表达。
而画家耿孜正的绘画风格,就是在一点一滴用心的积累中逐渐形成的。
是浓郁的故园情结,决定了画家将目光投向了无比广阔的自然。通常,我们说这是热爱。我们觉得,画家耿孜正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在创作中,他会感觉自己是在与故园对话;或者说,他将自己的作品想象为呈现给故园的书简———语言简洁而深沉。
色彩是画家精心选择的文字,旋律是一个艺术游子的心声。
相对来说,耿孜正作品最主要的题材是荷塘以及众文人都偏爱的梅、兰、竹、菊,色彩偏重纯红、纯蓝、纯绿。在这三种色彩交融映衬里,画家一定读懂了来源于自然世界的暗示。从某种意义上说,耿孜正是一个获得了自然昭示的画家。
耿孜正也擅长油画创作,相对于花鸟写意,在传统观念上,这是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艺术概念和实践,这会不会存在某种冲突?
画家认为不会。耿孜正对记者说,我们说继承,是指对民族绘画悠久传统而言的,这种传统非常厚重,源头深远。中国绘画大写意与小写意的手法,实际上一脉相承。我们驻足观看《清明上河图》与某个画家的一节竹子或一枝腊梅,其中都有浮动的灵息,这是艺术的魂,也就是生命。油画创作必须考虑色彩在不同光线下所产生的视觉效果,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说借鉴,我觉得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是重要的。民族绘画墨迹的浓淡相宜是意境,一个艺术家的心绪跟随这种意境行走,这是心手相融的最佳形态。所以,就我个人的体味,上述两种不同的艺术实践不存在彼此冲突的问题。恰恰相反,如果一个画家能够将两者完美契合,就会产生佳作。这也是我渴望追求的一个目标。
画家耿孜正正行走在追求的途中。
采访耿孜正,他会时不时地将话锋转移到色彩上去。
在言及色彩奔放的荷塘美景画作时,他侃侃而谈,他的语言是诗意的。
耿孜正表示,纯红会使他感受自然的浓烈与喜庆,比如黎明的朝霞,节日的灯火,中国传统剪纸,红色玫瑰;纯蓝宁静辽远,像天空、湖泊、海洋和回归故乡的车厢;而纯绿的凝重总会使他联想到绿树成阴的故乡,想到他曾置身其中的军营。
“五君子”风骨画家对色彩的感觉不仅准确,而且敏锐。
荷花的素洁,使他联想到它的根脉,它赖以生存的荷塘,水与泥土。当他用心创作一幅画儿时,他希望在自己的画笔下能出现自然的气息。作品应该是鲜活的,不仅有色彩,还要有动感。他所强调的动感,就是色彩的浮动与旋律的起伏。
可以这样说,画家将他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透过对根脉的联想,深深渗透于画纸的色彩之中。荷花,象征圣洁高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引自周敦颐《爱莲说》)。
无疑,吸引画家的正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结。对于荷花的诠释,耿孜正完全抛弃了常规意义上的绿色,取而代之的是稳重大气的蓝和热情似火的红,这两种颜色正是对其艺术品质的最好表达。
艺术的风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演变,并慢慢融入到我们的主流生活中。艺术家的观念,直接影响着这个演变的过程。耿孜正以其坚实的绘画功底,在继承的道路上不断创新。耿孜正坚持认为,继承与创新是对传统合理的承袭,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这是一个艺术家的必由之路。
在艺术世界,人们对“四君子”梅、兰、竹、菊的称赞由来已久,其幽芳逸致,风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态,致人胸襟风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喜爱。
画家耿孜正以潜心的创作,追寻着“四君子”高洁的魂灵。
“雪舞长天彻地寒,千山素裹看冬残。梅枝一碧迎风绽,俏若仙葩竞艳欢。”
这是开放在严寒中的美丽,睿智的古人用精练的诗句,完美展示了一种博大的意境。
可以说,耿孜正领悟了其中精髓。他的《寻梅图》、《报得春来图》、《可上青云图》、《得闻兰响图》及《自可高洁图》、《高歌图》、《荷塘》等很多充满灵秀气息的画作,无不深得其意,挥洒自如。
梅清,人如梅花一样清雅淡泊,就是境界了。
九月东篱三径露,黄葩蕴秀叶枝稠。无心竟与春风识,笑傲寒临叙暮秋。
菊淡,心素如简,人淡如菊。
对艺术的追求,几乎所有的艺术家们都可以做到孜孜不倦,但却很少有人可以如梅似菊。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似乎是一句老话。然而,因为对生活与艺术满怀热爱,画家耿孜正才能够不断延伸自己的创作道路。更为难得的是,在生活中,画家沉稳大气,不仅仅将热情投注于挥笔泼墨间,更倾心于爱心事业。多年来,耿孜正的画作被海内外友人大量收藏,而他却将大部分钱款捐助给了失学儿童,倾注了一个青年艺术家应有的爱心。
画家说,当我看到那些孩子在大冬天里只穿着小破单衣,在极为简陋的校舍读书的时候,我心里的感受真的很难形容。钱是身外之物,我们最起码还能穿暖能吃饱呢。所以,能够为孩子们略尽绵薄之力,也是幸福。
在耿孜正的画笔下,风骨清高的梅花,激情四射的菊花,都是心灵写照:群山涧壑自生来,撷取天灵紫气开。质洁馨纯芳净雅,清芬一世落尘埃。
兰隐———隐为沉;沉为静;静为含蓄。古人说:兰草堪同隐者心,自荣自萎白云深。耿孜正的国画《得闻兰香图》,于一派静谧中所挥洒的色彩,可以感觉到画家的心动。是的,面对这样的作品,我们甚至能够嗅到阵阵馨香。
直视苍天傲暑寒,青枝绿叶簇高竿。阳春破土身坚节,到朽身残节不残。
竹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总是游走在山水田间,汲取自然之灵气,自觉摒弃世俗,以期建筑一个艺术家完整的艺术体系,最终成为一个直立人间的厚重的人。
艺术:品格与灵魂在耿孜正的观念里有一道界限,他将画家分作三类。第一类是应该打上引号的“画家”,他们大都有一个头衔和虚名,实际上他们是一些江湖艺人,用专业目光看这些人,他们根本就不会作画。试问,一个不是诗人的人把一个诗人的诗歌背下来,然后在很多人面前把这首诗歌默写下来,谁能说这个人是诗人呢?第二类准确定位应该是画匠或画师,他们有良好的绘画基础,有娴熟的手法,他们是临摹传统的高手,尤其是临摹名画,能够以假乱真;但是,他们一生都没有真正的自我,不会走出一个怪圈,他们的作品总是相似或者雷同或者很象某一个大家的作品,因为没有自己的真东西,他们只能在原地止步。第三类是真正的画家,是被我们称为艺术家的那个富有创造性的群体,他们具有深厚的艺术积淀、理论修养和艺术修养,具备自己独到的艺术观点、理解力和思想深度,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有自己的艺术语言,他们是一些耐得住寂寞的人。
毫无疑问,真正的艺术大师是从第三类人里诞生的,只有第三类人才能开拓出漫长的艺术道路。高杰而不俗务,作为昨日的军人和一位艺术家,耿孜正拥有风流傲骨,卓尔不群,不被“世俗”侵染,保持着最初的纯洁和本真。这也像梅、兰、竹、菊,既冷傲淡雅,又馨香四溢。
一片荷叶、一枝腊梅、一枝兰花、一簇雏菊抑或是一节竹子,其中都有浮动的灵息,这是艺术的魂,也就是生命。对一个走在艺术之途的青年画家而言,在尊崇优良传统的前提下,理论的支撑是重要的。任何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理论,但却不能忽视精神的依托。作为一个艺术家,只有抛开尘世的浮华,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成就。
大画家徐悲鸿、齐白石、李可染、吴冠中、黄永玉、靳尚宜、刘大为、尼玛泽仁、黄胄、王琦、陈逸飞等等,很多很多,他们被青年画家耿孜正视为终生的楷模,是作为后学和晚辈仰视的艺术高峰。他们的人格与艺术风格是如此吻合,说画如其人,就是指这样的艺术家。耿孜正知道,等待他行走的艺术道路,还很漫长。
令人欣慰的是,耿孜正已经获得了两个翅膀,这就是色彩与旋律。
色彩是一幅作品的呈现。
旋律是作品的灵魂。
相关链接
耿孜正:(原名耿震),皖籍画家,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擅长油画和写意花鸟。1996年任解放军86506部队政治处宣传干事,从事业余创作。先后师从王天胜、袁武、杨力舟、刘大为、郭怡宗、王琦等名师研习国画。作品曾在众多刊物上发表和国内外大型展览中展出,部分作品并获奖,系200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金奖得主。2000年9月举办个人展览,先后在北京、香港、日本、新加坡东南亚等地展出。近年来其作品被日本、新加坡、法国等国家艺术机构及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加拿大、法国、英国等部分驻华大使馆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所收藏。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家杂志社副主编。
来源:国际商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