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中国优秀美术家丛书 时间:2007-10-23 23:41:52 点击次数:7730 |
踏遍青山 师法自然
——读高明晓的《水粉风景画教学》随想
高明晓自幼酷爱美术,八十年代起,先后考入运城地区艺术学校、太原工业大学纺织专科学校、山西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高研班,得到黄山、高富昌、赵石锁、谭兴渠、陆贤能、吴德文、张德录、蔡克振、陈文灿、王和举、程向君、王琥、陈金华、吴嘉诠等老师的教诲,现为运城学院师范分院副教授,他爱岗敬业,结合教学,编写了一本水粉风景画教学书稿,我颇有兴味地阅读一遍后,为他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倍感高兴。
这本水粉风景画教学特点鲜明:一是它的系统性,层层深入、步步提高;二是它的可读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赏可读;三是他的实用性,即可操作性,是师范类的好教科书。
水粉风景画,既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又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训练课程。 简单地说,感性加理性就是艺术加技术,所以只有建立在艺术美之上的基础训练,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训练方法。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在进行色彩训练中,如能重视对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同步训练和培养,学习效果就会明显地得到提高。
如果说作家的境界高低是靠文学语言来表现,音乐家的境界高低是靠乐谱语言来表现,舞蹈家的境界高低是靠身段语言来表现的话,那么画家对艺术境界的感悟层次,也只有通过绘画语言来表现。回到明晓在这本书里所展示的水粉风景作品上来看,他对水粉色彩的驾驭,已经很见功力,无论是景物的春夏秋冬、日月的阴晴圆缺,色彩的艳丽或朦胧,情感的热烈或平缓,他都始终把握着一个点:对绘画语言的应用——生动准确、丰富和谐。对于一个成熟的画家来说,它不仅仅是体现了画家对绘画技巧运用的成熟,同时也反映出画家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对人生的认知水平,展示着他的情感世界是否圆融、通达,只有这一切都趋于完满,才会经营出一个和谐的色彩世界,其实这些作品已不是生活的原形,而是作者升华到对人生感悟的展现。
学画的过程是辛苦的,我希望明晓继续努力,做到教学相长,也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技法的同时,也要领悟高老师对人生、对事物认识的升华历程。
山西省文联副主席 山西省美协主席 崔俊恒
1 写生色彩(条件色)
条件色的发现和应用与人们的观察方法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观察方法可称为条件色观察方法,它是以“四固定”为前提条件的。所谓“四固定”即光源固定、环境固定、对象固定、作者位置固定。在这种前提条件下来观察物象的色彩关系,就是说把对象、环境和光源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物象的条件色。这“四固定”缺一不可。
(1) 色彩冷暖变化的规律
物象亮面的色彩,主要是光源色与物体固有色的混合,即光源色加固有色。如果光源色的色感强,物体亮面的色彩冷暖就依光源色的色彩倾向为转移。光源色的色感弱,则固有色起主要作用。
物象暗面的色彩,主要是环境色与固有色的混合,同时色度加暗,即光源色加“灰”或“黑”再加固有色。环境色色感强,物体冷暖依环境色为转移;环境色色感弱,物体固有色起主要作用。这里要说明为什么要加“黑”或“灰”,因为暗面受光弱,明度就必定弱,但是明度弱到何等程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还要说明一点,这里提到的暗面加“黑”或“灰”是为了从道理上说明色彩的明度变化,并不是说在具体作画时暗面,要加进黑色或灰色,这里的“黑”和“灰”都是指色的明度而谈的。总之,暗面在明度上要深,但深到什么程度要与亮面作比
而定。
中间调子(半调子)的色彩
如果对物体亮面仔细分析,还会有高光(最亮部分)、亮面和中间调子三部分,这三部分都是受光部分,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他们的区别是由于物体受光源照射的角度不同,在明度上和色彩变化上产生了各自的特点。半调子部分受的光不是直射光而是侧受光,同时还受到环境色的反射作用,所以它在色度上比亮面稍暗,在色相和色性上较亮面复杂和丰富,它的色彩是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较均匀的混合。它的色感往往以固有色为主,因
为这部分的颜色受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反射都叫较弱。
高光部的色彩
是受光源直射而又把光源直接反射到人们眼中的那一部分,所以它基本上是光源色的反映。中午阳光照耀下的物体的高光,和阳光一样呈暖白色;日光灯照射下则呈冷白色;电灯照射下呈暖黄色。我们说高光基本上是光源色的反映,是不是说它丝毫不带有固有色的成份呢? 不是,高光绝大部分是光源色,但也受到固有色的影响。例如;人们头发上的高光,脸上的高光与白瓷瓶上的高光无论在明度上还是在冷暖上都有所不同。但比较起亮面,暗面、中间色几部分,高光是固有色反映最弱的一部分,有时几乎完全失去了固有色,特别是光滑明亮的物体上的高光,如:电镀的刀、玻璃器皿等等。这里又可看出因物体质感的不同,高光的强弱又有所不同,物体越光滑高光就越强,一般的布衣服上的高光则看不到,干土地上就没有高光的现象,象缎子—类的物体亮面和高光混成一体,都呈高光的效果,因此高光对于表现物体质感是常常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明暗交界线部分的色彩基本上与暗面相同,只是在明度上更暗,色感较暗部更弱。
反光部分属于暗面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色彩基本上与暗面是统一的,但明度上往往较暗部稍亮,受到周围环境色的影响较暗部为强,它的色感是物体固有色加暗再加环境色。
投影部分。是光源色的补色加暗再加固有色和环境色。
以上这些情况是属于色彩冷暖变化的基本规律。在条件不同的环境中,运用这些基本规律便不难找出物象色彩的冷暖关系的变化。
(2) 色彩空间透视
同一种物体,在近景、中景、远景上,它们的固有色本是同一的,而光照与环境色彩的影响也可能同一,这几个因素都可能无明显区别,而唯一区别是它们分别存在于空间位置上的不同,由于大气层间隔的作用,我们所看到的物体在不同的远近位置上会发生变化,把这种色彩在不同距离上的依次变化的现象就叫做色彩空间透视。
由此可以得出的色彩空间透视一些规律:
a 距离我们眼睛越近的色感越强,反之则弱。
b 明度相同、距离相同,暖色原色强,冷色原色弱。暖原色比复色强。色彩越接近原色越强,反之则弱,灰色最弱。
c 几组颜色在一起时,色彩黑白、冷暖对比越大的越强,越小的越弱。这些规律对创作或写生的色彩处理上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以更好地处理画面的重点突出问题和空间整体问题。
(3) 色调、立意和情调
面对平川、山野、湖光、水色等自然之美的认识和欣赏,不但要具备艺术修养和艺术技巧,还须具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灵和崇尚自然的激情。与自然景物的对话,或热情奔放,或娓娓低语,用心、情、色、技法去表现现实中的画面,取其形写其意,以表达心中的诗情和热恋,这才能成其为画。
色彩画既讲究色调也讲究情调。色调是指画面中物色所具同一调子的倾向,在色彩画上常以光色为转移。色调有冷调子、暖调子、明调子、暗调子等。情调是指作画者对画面整体倾向的立意追求,色彩画中所指的情调,是作者在画面上使情、形、色完美结合所产生的心理感觉。
色彩画立意的要点,就是色调问题。色调的组成,在写生时主要依据光源、景物、时令和气候的不同而分别组成各具特色的色调。在强烈的有色光源下,光的笼罩会使万物统一在光的色调中,在光源弱的情况下景物大面积的色彩则决定着画面的色调。春、夏、秋、冬四季的色调各不相同,雨、雾、晴、阴之天的色调各具特色,因而画面的调子组成也是千差万别,或明亮,或沉重,或对比,或统一,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彩缤纷,这是色彩画的生命所在。
情调是色调的升华,触景生情,从而立意。也就是说,画家赋景物以生命之魂,以丹青绘出一种微妙的意境,它是心与自然的呼应,是情之所致。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自己平时的素养和对景物的理解。采用写实,还是抽象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4) 观察与表现
A、整体观察
在色彩写生中,初学者常有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找到色彩? 最重要的是不要只看局部,死盯住对象的某一部分,这样去找色彩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对象色感较明显的如红花、绿草、黄土地,只看局部就只能找到固有色,但是,即使调出了和对象固有色完全一样的颜色,画到纸上却不象对象的颜色。另一种是对象色感不明显的如灰土地、白墙等,死死盯住对象感到对象的色彩很难找,又似乎什么颜色都能找得出,色相倾向捉摸不定,时而觉得偏绿,时而觉得偏紫、时而觉得偏冷、时而觉得偏暖,最后无法用色。这是因为孤立地观察局部的方法本身就违反了条件色的观察方法,因而也不可能正确表现写生色彩的生动效果。
条件色的规律本身就决定了色彩的变化不是找出来的,而是在比较当中认识的。把对象、光源、环境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全面地观察比较,这才是掌握条件色的正确观察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一定光源、环境的条件下,把对象各种不同的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正确的比较确定下来。这种色彩关系确定得准确,条件色就体现得准确,作者所描绘的特定环境、时间等的色彩,就具有了生动的表现力。这里重要的不是颜色而是“关系”。一提到颜色往往引导人们去计较固有色,而提到“关系”就能促使我们去全面比较。所以“色彩关系”已成为研究条件色的重要问题。不把“色彩关系”的问题弄明白是不可能掌握条件色的。
B、 概括取舍
我们画画时要力图摆脱被动的局面,力求能驾驭全局。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有的初学的学生想的比较简单,认为只要丝毫不差地临摹对象各部分的颜色(象临画一样),就会自然而然地把条件色画出来了。这是照抄对象的办法。这种办法不仅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还会导致“照像主义”。因为,第一:颜料中最浅 (最亮的) 到最深 (最暗的) 色之间的色差比自然中实物的色差要小得多。不用说太阳本身是无法用颜料照抄的,就是火光、灯光等发光体,甚至逆光时的天空,玻璃器皿的高光也都远远超过白颜料的明度,是抄不下来的。第二:即使描绘的对象是在颜料所及的明度范围之内,照抄对象也不会有好结果的,这样画必然导致摹拟对象局部的颜色,追求与对象局部绝对相同。但是我们表现的对象并不是一张画片,而是有一定的空间,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也就是说我们描绘的对象是真实的客观世界。同时作者又与对象有不同的距离,对象本身的各部分颜色已受到各种复杂的影响,即使局部抄得与对象一模一样,整体看来却完全不象。极而言之,就是把作者所描绘的树叶子拿来一片贴在画上也和它长在树上时色彩倾向的感觉完全不同。第三:这种照抄的方法不仅解决不了条件色的问题,而且养成局部观察的习惯,不改变这种习惯就不能得到条件色。
C 、色彩的色阶、差比
既然自然界的色差范围超过颜料的色差范围是无法照抄的。我们怎样使描绘出的自然界,感到真实可信呢? 这就要求我们把自然界的色差范围(从明至暗,从冷至暖)按其比例的关系收缩在画面之中,这是概括对象的一种方法,就是我们强调的“看关系”,“画关系”。比如:要画三件物品,其明度差别的比例是2:6:10,以10为最亮,但我们没有亮度为10的颜料,便可缩为1:3:5。这样和对象的色彩不是绝对相同,而是比例相同,也就是说明度的比例关系正确。这样就能把对象的色彩关系的精神或者说这个对象的色彩特点比较正确地表达出来。色调和冷暖的关系也是如此。
D、分析比较
怎样才能做到整体观察? 所谓整体观察绝不是不管局部,而是要把对象所有的局部色彩按其比例关系,摆在统一的整体中,使之各部关系正确谐调,因此就要进行正确的比较、分析,以便确定每个局部在整体中的位置与关系,这个方法就是比较分析的方法。
但是比较也要得法。有一种说法认为一张好作品没有重复的两块色块,这话在原则上是对的,但是不能因此进行漫无边际的比较,企图把对象每一个小局部都比较到了,这样比较太烦琐,常常会使感觉混乱。也有的人将自己画面上的颜色和对象相应的颜色作比较,企图达到完全的相似,这也是不正确的。
我们需要的比较方法主要是要用最简捷的比较方法,尽可能准确、鲜明、生动地抓住对象色彩关系的精神,这种方法简要来说就是四比的方法,即比色调、比明度、比冷暖、比色相。
E. 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绘画是离不开感觉的。没有感觉就无法进行绘画。我们重视感觉,因为它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我们更重视对色彩感觉的培养,使之更准确,更敏锐,更深刻,这就必须分析理解。不分析、研究、理解,只凭自己的原始感觉,往往会被错觉所迷惑。太阳落山时总感到天空暗了,其实这种情况下天空往往是最亮的;顺光时的蓝天,感觉很亮,其实它往往重于受光的浅色物体如土地、柏油路、白墙壁等;逆光时,看蓝天白云,总感到天与云明暗差别很大,实际上差别很小,要分辨感觉的正确与错误,必须靠比较、分析与理解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研究写生色彩,我们强调要分析理解,但又必须强调以感觉为基础,单纯靠规律作画其结果必然是简单化、概念化的色彩变化说明图。自然界的色彩是无比生动丰富的,它既符合规律,又不是千篇一律的简单的符合,在自然界的变化中总是有意想不到的特点,它总是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违反了规律就没有了一般性,就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没有了特殊性也就失去了生动丰富的感染力。
记忆色彩
记忆能力,画者应以极大的热情,敏锐的慧眼,用视觉的感光迅速地把这一瞬间色彩整体印象摄入自己的脑海中,这股激情的热流是表现景物印象的最初欲望,这也就是众多画家所说的“第一印象”。画者应加强这种印象,使之贯穿作画过程的始终。
我们知道,使色彩关系和气氛发生变化的根源是“光源”。那么在作画之前和作画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好光源,掌握好光源色的变化规律,对物体的受光、背光和投影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记忆,而且必须以闪电般的速度把画面景物光和影的位置确定,把瞬间生动的色彩气氛和关系快速铺满画面,这是确定画面色彩色调关键的一步。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理色彩的准确程度,深入刻画具体景物。这样,即使是光源在时刻移动,云雾在不断飘移,它对画者的影响也不大,画者可根据画面所确定的色调进行深入和丰富,做到天虽变幻无常,画却了然于胸。面前景物所变化的,只有光影和色彩,画者完全可以从容地按照观察和记忆的最初印象,以及画面上的色彩来处理画面,所要细心揣摩的,是眼前景物具体特征的细节刻画,力求越是在画面完成之即,越要注意恢复最初的印象和色彩关系。
当然,初画风景难免会顾此失彼,所以准确地捕捉景物色彩的感觉印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而是随景物光源色彩变化而被动地跟着改变画面,一张写生从早晨画起,光源不断变化,画者不停修改,一直到中午直至晚上,那就可想而知,这幅画会是什么效果。训练应采取循序渐近的方式,初画风景,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作些小幅练习。面对一景物时,可在不同的短时间内画出感觉印象,不求深入,只求整体的色彩及时间气氛。根据不同时间和光照反复作画,然后把几幅画进行比较总结,当有了把握瞬间色调的能力后,再放大画幅,延长作画时间,这是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
后记 水粉风景画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对学生进行水粉画教学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适应多学科教学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水粉风景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1、“天人合一”
意境是风景画中高层次的审美追求,是指风景画所特有的引发人弛骋想象神游其间的意象境界。画风景如画肖像一样,是通过感情传递的。在进行风景写生前要真诚地、全身心地去观察景物,用心灵去触摸景物,从景物中寻找到其结构、脉胳,捕捉其精神,全力调动起自己的主观情绪。这首先需要自己激动起来,近于“疯狂”地去表现它,做到情景交融,才能“天人合一”。读者也会在读画的同时受其感染,产生共鸣。
2、观察的方法
画家的眼睛是很敏锐的,看什么?怎么看?一般来说,有两种观察方法,其一,要真实地看,客观反映景物。不带有任何主观情绪地去观察景物,去发掘,去提炼,从平凡的景物中发现其不平凡的东西,这样才能相对准确地反映生活并把握其自身的特征与个性。其二,是指作者带着自己的主观意念去观察景物。纯自然地反映到人脑中的景物只能是资料,只有赋与其一定的主观意念,才能成其为有思想感情的作品。作者的主观意念也是多样的,它是与作者的艺术修养有着直接联系的。作者可根据自己的素养去理解生活,认识生活,攫取生活中美的因素,把它作为主题,发展它,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寻找最恰当的绘画语言
如何使用最恰当的绘画语言,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主题。关键在于你所表现的主题适合哪一种语言,你驾驭的能力又如何?这决定于你的艺术素养和技能技巧的掌握。这里,只对普通规律做一解释。一是写生色彩,也称条件色彩,是以“四固定”为前提。光源、对象、环境、作者位置不变,研究光和色的灿烂与交响,是瞬间的变化。二是装饰色彩,也称主观色彩,不受条件色的限制,强调色彩的构成与和谐。研究色彩的意象形式和趣味性。
4、欣赏名作,分析特点,进行借鉴
面对一幅大师的名作,好多同学只知其然,不明其所以然,心目中有一种茫然有而无所适从的感觉,更谈不上对自己的写生有所补益了。要想较好地了解大师的画并读懂它,运用它,我认为从这两个方面去分析会较准确。第一,从黑、白、灰,点、线、面的构图关系入手。任何一幅画,构图是关键,凡大师的作品都有其独到的构图特点,要认真地去分析它,找到其特征,并研究他为什么这么构图? 而不是那样构图? 这样的构图有什么好处? 换一种方式如何? 等等,养成这种寻根问底的好习惯。第二,从色彩角度去分析画面是属于哪一类色彩,是条件色彩,还是主观色彩,并找到该幅画上所使用的色彩范围有多大。比如说是补色对比还是偏补色对比关系(指印象派色彩),认真分析色彩使用范围,这对我们写生时控制画面调子及冷暖有直接好处的。
大师的作品之所以美,在于创造了人们所能接受的艺术佳境。值得一提的是任何技法都代替不了“勤”、“研”二字,只有反复研究好作品,勤奋写生时运用它,才能创造好的作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