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中国当代帛画第一人——董文政和他创造的吴默画 时间:2007-9-29 16:51:56 点击次数:6516 |
作者:郁乃尧 日期: 2003-11-28
今年4月,法国巴黎举办了国际丝绸艺术作品展览,苏州大学董文政教授的中国当代帛画——吴默画应邀展出,引起了巨大轰动。在来自法、中、美、英、德、俄、比、荷 越、日十个国家的30多位画家中,董文政(艺名吴默)是作为惟一的特邀贵宾参加的。他的人展作品,共计23幅,均被陈列在展厅的显著位置,十分引人注目。画展的海报上,董文政的那幅具有代表性的帛画《山鬼图》,被安排在正中醒目位置,十多位画家作品的局部连接起来,围绕在《山鬼图》的四周。海报的下半部分列出了参展画家的姓名,其中“特邀贵宾:吴默(中国)”,专列一行排在首位,而
且用了特大字号。虽然参加这次画展的中国画家只有董文政一人,但我国驻法大使吴建民却被邀请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展览的闭幕式上,巴黎市长比·德拉劳耶为了表彰董文政教授对国际丝绸艺术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特授予董文政一枚银质镀金的巴黎市徽奖章,奖章上特地镌刻了董文政的姓名,同时授予的还有一张巴黎市长亲笔签名的奖状。对此,法国《欧洲时报》、《山报》,上海《文汇报》、江苏《新华日报》、《扬子晚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都发表了新闻和专题特写,介绍董文政和吴默画享誉法国的盛况。从各报所拟标题可见一斑:《中国当代帛画第一人》、《吴默画在法引起注目》、《苏州吴默画轰动巴黎》……董文政回国后,苏州大学现任校领导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百忙之中抽空接见了他。
吴默画是一种新流派的中国画,创始人董文政自上世纪60年代初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长期生活在苏州(古称吴),从“文革”初期开始默默地探索丝绸绘画,为此,他取艺名“吴默”,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定名为“吴默丝绸泼彩画”。1986年在北京举办画展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学范为画展题写了“吴默画展”的匾额,“吴默画”即由此得名。
早在十多年前,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库一董文政画集》。两年前,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出版了《董文政当代帛画作品选》的明信片系列。董文政的业绩、作品被《世界美术集》、《世界美术家传》等30余种典籍收载,他获得了《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世界学术贡献奖——论文金奖》等多项奖励。2000年12月18日,他被聘为英国皇家联盟科学院荣誉院士。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
版)、台湾《中国通》杂志、香港《大公报》及美国广播公司、澳洲广播电台、法国《费加罗报》等90多家新闻媒体,先后介绍和评论过他的帛画作品,董文政不愧为“中国当代帛画第一人”。
董文政1962年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被分配在苏州阊门外一家丝绸印染厂,从事丝绸印花花样的设计工作。“文革”初期被下放到车间参加调色打样劳动,有时也被抽调去绘制领袖像和大型宣传油画,抄写大字报。1970年,他被调到另一家丝绸厂担任设计室副主任。后来,他又被借调到省外贸局从事江苏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的筹建工作。但是,对绘画艺术十分钟爱的董文政,从未间断过对绘画基本功的锻炼,并不断地对绘画的创新进行探索与研究。
董文政在南京读书期间,曾欣赏过大批中西美术作品,当他看到一些有关神话故事和反映古代诗词的作品时,总感到画面太实,缺乏空灵、虚幻的意境,缺少浪漫主义色彩,因此心中产生了朦朦胧胧的追求。他在丝绸印染厂的设计工作中,长期深入生产,对生产工艺非常熟悉,更由于亲身参加过调色和打样的劳动,使得他对颜料、助剂的性能和调制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创造吴默画技法提供了有利条件。“文革”期间,他参加过近百幅大型油画的绘制,并对印象派的光色规律进一步深入研究。在丝绸美术设计工作中,他有机会广涉名山大川,扩大了眼界,为更好地揭示大自然的美奠定了生活基础。古代楚墓帛画和马王堆出土的帛画,更为董文政提供了创作当代帛画的新设想和探索研究的历史依据。他暗下决心,要把祖国大自然的风貌、唐宋诗词的境界、古代神话的意蕴,在丝绸绘画中更好地表现出来,在继承古代帛画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型画种,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老的中国楚汉帛画重获新生。遗憾的是在那个年代里,董文政只能把这个理想与追求,深深地埋藏在心里,悄悄地进行探索。没有更多的丝绸,就先用纸张来替代,待试验稍有成效后,再移植到丝绸上去。但各种质地的纸张,经过无以数计的试验,效果均不理想,为此,董文政决定寻找一种新的形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1967年夏,董文政在印花车间领了一叠斜纹绸参加打样劳动,却一不小心被排风扇的巨风把两块绸图片说明料吹进了倒杂色的缸里。他急忙拈起那两块沾满污色的绸料,不知如何是好,旁边的一位工人告诉他,这种颜料未经高温处理可以洗掉,洗净后仍然有用。董文政在洗涤中却发现了新的现象。由于水的冲力和稀释,使原本不协调的死色块,产生了可爱的韵味和丰富的层次,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由此,他仿佛看到一线成功的曙光。
但是,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董文政不敢把自己的喜悦和设想告诉他人,只能
暗暗地琢磨,默默地研究。工作忙,时间少,怎么办?为了争取时间,董文政与其
他部门联系工作时,经常是跑步来去。出差在外,在火车上、旅馆里都抓紧时间读
书和练画。他家所住的五层楼房,几十户人家,每晚总是他家的灯最后熄灭。至于
节假日,更是他练画、构思的最好时机。住房拥挤,他就在缝纫机的台面上做小
画,而做大画时就在自己的床上搁一块板。因为大作品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而绘画所用’的工具、资料和画幅本身,非常杂乱,不可能每天都收拾干净,将板移掉,因此,他只能钻到板下,弓着身子睡觉,不能翻身和伸腿,这样将就着睡觉,往往就得一星期、半个月,有时甚至要个把月。动笔作画时,他的画稿、书稿挂满房间,以至家里所有的墙壁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图钉小眼。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董文政原本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曾先后多次晕倒,经常心悸,头发也提前脱落和花白了。爱人曾开玩笑地责备他;“你这样忙又何苦呢?连个木工、电工都不如,我以后才不让孩子去学美术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默默无闻的探索与研究,董文政终于跨人了一个新的阶段。1976年的一个夜晚,他根据从青岛回上海时,在轮船上所看到的大海景观,首次创作成功了当代帛画《大海之歌》,先后易稿20多次,终于使多年来的默默探索变成了现实。接着他又成功创作了20余幅反映古代诗意和自然风光的帛画。经过实践,董文政还发现,丝绸底料的选用至关重要,苏州生产的名牌真丝双绉,比斜丝绸、电力纺、真丝缎等其他料更为丰润,更具韵味,是绘制当代帛画的理想载体。1980年至1982年,董文政接受了对一批社会青年进行丝绸美术设计培训的任务,同时又为开辟丝绸旅游产品而奔波、操劳,工作十分繁重,但他还是挤出时间,根据去云南、四川写生的材料,创作了《云南石林印象》、《朝发白帝城》、《西南雄秀》等三十多幅作品。
1983年,董文政被任命为一家丝绸制品厂的副厂长,行政工作很烦心,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吴默画的探索。他带领几个亲自培训的学生作助手,从1983年到1986年初总共创作了各类题材的帛画作品近三百幅。一批富有时代气息、题材多样的当代帛画,如《腾》、《屈原〈天问〉尾章诗意》、《东风拂柳图》、《西游记诗意》、《双蝶签》……等优秀作品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吴默画终于诞生了。
1987年董文政被调入苏州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他一面用大量时间编写了十几万字的教材,一面承担全校“中外美术鉴赏”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任务,同时他还担任系副主任、党支部书记的行政工作,因此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对他的吴默画进行研究和创作。
在整个研创过程中,董文政用去了一百匹的真丝双绉,每米30多元,而购买这些丝绸以及大量的颜料、助剂、画册、参考资料及裱画、宣传拍照、出国展览、讲学等等费用,都是不小的开支,虽然其间也得到一些亲友和学生的支持,但大多数费用还是从菲薄的工资中节衣缩食挤凑出来的,其中的甘苦和困难可想而知。或许我们从中也更能理解董文政取艺名为“吴默”的深层含义了吧!
董文政首创的中国当代帛画——吴默画,在国内外深受欢迎并得到广泛赞誉,不少作品被国内外著名艺术机构、高等学府或个人收藏。吴默画为什么具有这样巨大的艺术魅力呢?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艺术的表现领域正在迅速扩大。从题材、表现形式,乃至材料工具,都迫切需要求新求变,以更好地满足现代人丰富多彩的审美需求。吴默画就是紧合时代脉搏应运而生的艺术珍品。
吴默画以被誉为世界纤维皇后的桑蚕丝绸为坯料,以反复筛选自行调制的助剂和颜料,运用多种工具和手段,精心绘制而成。它内含中国画的生动气韵,外取西洋画的斑斓色彩。既有舞台美术的大块效果,又有山川肌理的自然风味,抽象处恣意泼墨,精微处如特写镜头,它具有熔空间艺术、时间艺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静态艺术与动态艺术于一炉的特殊风采。
董文政研究了两千多年前的楚墓帛画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彩绘帛画,从中得到启迪。两千多年前的艺术家已经运用丝绸(缣帛)作为绘画载体,并绘制了工细艳丽的作品,其后的魏晋、隋唐、五代、两宋也一直在丝绸(绢素)上进行绘画创作。由于历代画家的努力,他们利用传统笔墨技巧在“帛”和“绢”上创作出大批作品,为丰富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作出了杰出贡献。但是宋元以后,文人画家普遍采用宣纸,加之宣纸具有氤氲效果,可以充分发挥笔墨特长,尽情抒发文人胸臆,相比之下,用绢帛绘制的作品就显得比较纤细、平板、单调。为此选择缉帛作绘画载体的人日渐稀少,时至今月,专业绘画队伍中,选择绢帛为载体作画的人几乎绝迹。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审美情趣的转移,特别是由于董文政长期从事丝绸美术工作的实践经验积累,一种使丝绸与绘画联姻,让丝绸重新作为绘画载体的欲望在他心中回荡撞击,创造具有时代审美内涵的新的绘画形式的意念终于萌发了。
我国近代绘画大师徐悲鸿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人者融之。”董文政在探索中,力求改变历史上丝绸(绢帛)绘画表现力狭窄的状况,使作品能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风格,让丝绸这个古老的文化瑰宝重新在绘画领域里焕发青春;经过数十个丝绸品种的反复尝试和筛选,最后终于确定以苏州特产真丝双绉为吴默画的理想载体。真丝双绉不仅质地名贵,手感丰厚而且没有折光色。董文政对绘画颜料反复试验,配制出不褪色的胎产生丰富肌理效果并符合创作需要的颜料和助剂,又采用了多种工具和技法,为吴默画的诞
生,铺下重要的奠基石。
艺术之美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由于运动因素造成的。达·芬奇说过:“一幅画中的形象,如果在其中连灵魂的运动和肉体的运动都看不到,它的僵化就会成倍地增加。”忽视了造型的运动感,就会丧失作品的生命。要在绘画这种静态艺术中表达神奇变幻的大自然的运动美,就必须独具匠心,创造出新的表现手法。董文政凭着善于调动色块和线条的能力,打破了视觉上的瞬间感,达到静中有动,非动似动,使画面呈现出多方位的流动感,再现了瑰伟绮丽的自然天趣。
董文政深深体会到,我国古代绘画发展过程中曾以色彩来塑造形象,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自古至今,向以“丹青”作为绘画的代名词,民间美术领域一直以鲜明强烈的色彩作为重要装饰手段。但长期以来,中国文人画以“水墨为上”的观念,越来越与现代人的审美追求相脱节,表现形式与现代生活亦不协调。而吴默画的色彩,绚丽斑斓,和谐统一,每幅作品都由一种主色调涵盖,形成多而不乱、纯中见丰的风格。
吴默画在造型上利用具象与意象的结合,使作品隽永含蓄,神采焕然,在抽象的彩墨汪洋中点缀以人、以船、以树、以亭台楼阁,使人们想像的翅膀顿觉舒展。比较同类题材的中国传统绘画,它从形象到色彩具有更多的浪漫主义成分,比较西方某些纯抽象的绘画语言,则又增添了可供观赏和理解的因素。
1986年5月24日,董文政应邀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画展,一百多幅吴默画第一次公开展出。画展轰动一时,受到广大观众和媒体的赞赏,业内许多权威人士认为:吴默画既不是中国画,也不是西洋画,是一种新的画派,著名文艺理论家、原文化部顾问林默涵题词:“承旧创新,别有风味”,艺术大师刘海粟题词“逸兴”,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杰出山水画家李可染题词: “天趣”,著名版画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古元赞誉为“美的探索”,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欣喜地表示:“吴默画的载体和中国古代帛画的载体都是真丝绸,吴默画就是中国当代帛画。”有位在中央财
经学院任教的美国人,在留言本上写道:“在中国,我所看到的许许多多的绘画中,吴默画是引人注目的杰作。它们非常完美,并成功地将古典和现实技艺、风格和情感融为一体”,这位 “老外”对吴默画理解得多么准确而又深刻啊!
展览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向董文政祝贺展出成功,北京市副市长陈昊苏和苏州市委副书记分别代表北京和苏州在开幕式上致词;苏州市电视台作了专题采访,采访的还有澳大利亚ZZZ广播电台、美国ABC广播公司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特地播出了新闻特写《新的画种——吴默丝绸泼彩画》,专题介绍了这次画展与吴默画的艺术特色。
吴默画在国内的成功展出,也引起了海外许多国家的注意,并先后两次在澳大利亚展出。第一次是1990年7月在墨尔本市,董文政虽然没有亲赴现场,但画展仍引起了澳大利亚各界人士的极大兴趣。仅在开幕式后两小时内,就创造了上一年黄永玉画展以来,中国大陆画家在澳大利亚销售的最高纪录。紧接着,1992年4月又在墨尔本举办了第二次吴默画画展,在澳大利亚的两次展出,都掀起了吴默画欣赏与收藏的高潮。吴默画的风格别致,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为此西方人也能接受。由于绘制的材料、技法、效果独特,而使作品绝无雷同,无法仿制,因此具有较高,收藏价值。法国、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台湾、香港的收藏家都竞相收藏。
董文政的吴默画先后在法国巡回展出十多次,1999年在法国塞尔维尔市和布里夫市举办的画展更是影响十分深远。这两次画展展出的吴默画虽然都只有60多件作品,展览却是盛况空前。开幕那天,很多观众特地穿了中式服装,有位艺术家竟穿上了河南少林寺买来的僧袍;已退休的原德国法兰克福商会会长爱克·马可先生和夫人驱车700多公里专程赶往参加画展开幕式,由于他们一家对吴默画情有独钟,在他家里就收藏了五幅吴默画。有位法国女诗人仔细参观了画展后,写了一首热情洋溢的长诗,用法、英两国文字手书一式两份,专门赶到展览馆,郑重地亲手赠给了董文政。当地媒体纷纷报道吴默画展的盛况。法国著名画家安兰女士在观看画展后说:“在吴默画作品前,我们犹如进入梦境,他用高超的技艺将自然和超自然的精致物象结合起来了。”当地中小学多次组织学生参观画展。有的学生看了画展,回家后又拖着父母前来观赏。有一所中学干脆把董文政请到学校,给学生举办讲座,讲授吴默画和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董文政回国后,听过讲座的50多名学生,每人都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并表达了对吴默画和中国艺术的热爱。法国一家糖果公司特地选用了吴默画《山鬼图》作为该公司生产的巧克力糖的包装纸图案。
近10年来,董文政先后应邀在欧洲、美洲、澳洲的许多城市讲学交流。1991年9月30日,美国米德兰艺术中心主任希拉莉·拜赛特邀请董文政前往,“展示并介绍”吴默画,信中充满了热情的期盼:“我们期待着您关于吴默画的介绍”,“殷切期望有幸一睹吴默画的艺术风采”。1992年澳大利亚墨尔本Box Hill美术设计学院院长桑得娜·维弗邀请董文政去该院进行学术交流时,赞扬董文政的吴默画是“激动人心的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并表示“希望收藏这些作品,可给我院收藏增添新的活力”。
董文政在当代帛画艺术的探索实践中,正不断超越自我,努力为国家、为民族争取更多的荣誉。
(《人物》2003.1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