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女画家于博,是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她本科毕业后锲而不舍地创作出如《大学生》、《春花烂漫》、《传薪》等好作品,得到社会的关注。 在目前万花筒般的艺术流派中,她一直坚持将中国传统的笔墨技法与写实主义艺术方法结合起来,并较好地达到了二者的完美统一。她的绘画题材多为歌颂青春女性的美,在风格上追求靓丽、温柔、高雅,因此她的画是唯美主义的。在过去“左”的文艺思潮泛滥的时期,把唯美的抒情的艺术归到资产阶级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思潮中进行批判,这是反人类、反人性的,与当前提倡的人文关怀是背道而驰的。人民需要美,人民需要抒情的、美的艺术。 中国水墨人物画早在上个世纪初叶之前,很长时期处于低迷不振、死气沉沉的状态。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有识之士革故鼎新,以及整整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水墨人物的繁荣。但任重而道远,“左”的文艺思想影响很难一下清除,封建士大夫的旧观念也还在沉渣泛起,在写实与笔墨技巧的结合上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甚至有水火不相容的观点。这都需要画家们用自己的作品来做结论。就水墨人物而言,北方,尤其是东北画家,比较重视大题材的创作,讲究造型严谨,重视素描关系,对中国画笔墨技巧的运用长期处于扬长避短的状态。在封建社会旧文人画体系里,画家不研究人物造型,只讲究逸笔草草,肯定是不可取的。形是笔墨的载体,笔墨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笔墨又不能脱离形而独立存在,笔墨与造型是想得益彰的关系。造型与笔墨技巧的统一,画出笔墨生动的中国水墨人物画,是每个水墨人物画家追求的目标。 青年画家于博的新作《传薪》、《春花烂漫》、 《大学生》在写实与笔墨技巧的统一上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和尝试。她善于画女性题材,把知识女性塑造得高雅、文静,形象自然生动,从造型上看无懈可击,尤其是女孩子的形体与面部刻画得恰到好处,无做作之气。她在《春花烂漫》的画面中塑造了一位典型的东方女性形象,青春靓丽的外形,内向文静的性格,无不洋溢着女性之美,拿着鲜花的双手与开放状的白裙形成一种收与放的节奏感;周围三个人物面向中心,形成了画面的高度统一,左边穿着白衬衣的女孩与中间白裙子女孩在明度上又有一个呼应关系,穿黑裙的女孩对他们又起到了衬托作用,四个女孩都被花包围着,增强了画面的美感和象征意义。整个画面没有大黑大白的变化,平光效果更增强了祥和的气氛,加强了对人物精神气质的烘托,作品洋溢着青春的向往和美好的追求。于博的另一幅作品《传薪》,除了上述优点外,采取了现代意识的构图法,人与周围景物并不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大胆地将不同环境、不同属性的东西放在一个画面内。但这并没有使人产生反感,画面仍是那样的协调统一,前面的青花画缸,后面并置着中国齐白石的泼墨荷花图和西方毕加索的绘画,这一切都有机地烘托了现代青年所处的文化环境,体现了现代青年女画家的艺术个性。画面中的两个形象,一坐一立,一白一黑,一柔一刚,体现出很强的节奏感。 对于成功的构图和形象,我们还可以说出很多褒奖的话,画面的成功都是因为有了完美的笔墨节奏,如果笔墨是涩滞幼稚的,一切美将荡然无存。画面的一切都是笔墨显现的,笔墨是水墨人物画的第一要素,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成功地表现出画面的形象、节奏、神韵意境,才能体会到画面所揭示的深刻内涵。但在生动的现实生活和具体的形体中,笔墨语言是不存在的,它只存在于作者对客观的感悟之中。这种主体对客体的顿悟达到天人合一时,再加上长期磨练的手艺的配合,笔墨才能得到升华。 作者对女性题材绘画的笔墨表达选用了如下形式:其一采用了轻、细而有弹性的断断续续的线;其二墨色在淡雅中求厚重,在湿润中求苍老,于破墨中讲积墨;其三色彩的轻柔而无痕,调子协调统一,厚积薄发。于博的水墨人物画中主与次、强与弱、松与紧、虚与实处理得法,在墨色柔和中不失黑白灰层次,在细腻中不失其潇洒大度,在清晰中蕴含着玄妙,在写实中又突显着笔墨的魅力。 青年女画家于博的创作,在构思、置阵布势、笔墨处理、形象塑造上都是比较成熟的,并且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主要原因除自身素质外,她的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努力,造就了她的成功,她的本科毕业创作《大学生》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看到了她的潜力。在读研究生时,按着导师要求,特别是在速写、小品画、创作课上肯下功夫,经常有好的习作得到导师的赞扬。 坚持现实主义方法的中国水墨人物画,就是要靠于博这样一批年轻人,吞吐古今,兼收中外,不懈努力,用更多富有创意的好作品来证明中国画艺术蓬勃的生命力。
戴成有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吉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
|